“乡村振兴”再度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记者连日辗转多个政协小组会议现场发现,来自不同界别的多位委员不约而同提出将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词,大致可以概括为“乡村振兴,文化为魂”。
连续17年每年3月都赴京参加全国两会这场“春天之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长期关注如何发挥文化力量推进乡村振兴。如何让乡村故事有新的延续?许江将他的观点凝练为“保乡土、倡乡风、兴乡文、聚乡心”。
保乡土,是指呼唤更多专业人士深入传统乡村进行全面调研,保护、抢救文化地标,同时还要把景观功能和文化旅游、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倡乡风,是要重视新农业与传统农业生产、农居生活的联系,重建乡风民俗,还要审视农林牧渔与自然山川、地理景观的关系,塑造“一村一器”“一村一俗”,不断优化农家风情,提升乡村风味。
何为兴乡文?许江举例说,浙江省目前已有超过一万座文化礼堂,应探索以丰富的活动和数字化媒体方式充实它,让这些乡村学习、娱乐场所成为兴盛地方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让农村的故事有新的延续;至于聚乡心,则是在城市化大潮中,重建乡民对原乡的热爱和信心、对家乡深切的关心和责任,聚集起值得世代相传的乡村共同体的习俗和心愿。
这些乡土味十足的观点来源于丰富的乡村实践。许江和他所领衔的中国美术学院,历来有着以乡土为学院的传统,“过去十多年来,有数以万计的学生下乡体验生活:他们为当地百姓进行艺术创作,也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乡村文创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他们了解农村、了解山水、了解百姓、了解历史,同时也形成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括“诗和远方”结合的产物——发展以原乡文化为基础的乡村文化旅游。
“深入乡村一线,才能真切感受到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温度。”全国政协委员韩文林与记者分享了他在家乡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深耕多年的感受。循化县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拥有被誉为“高原西双版纳”的孟达天池、见证民族团结的西路红军纪念馆等景点。
作为一名旅游从业者,韩文林欣喜地发现,近年来日益火热的乡村文化旅游给家乡带来了许多可喜的新变化——以往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高原明珠,正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避暑圣地,囊括了特色农产品、本土民俗的农家乐以乡土味十足的文化体验吸引着众多游客,既拓宽了当地贫困群众致富渠道,也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文化旅游正在助力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如何使其走得更快更好?来自工商联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严琦提出以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升级版”的建议。严琦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在规划层面要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打响乡村特色文化品牌,让游客从吃住行到游购娱都能品味到浓浓的乡愁。此外,要以机制创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基层农业服务组织、返乡创业农民等参与乡村文化旅游建设,还要做好绿色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保障工作。
千百年来,乡村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政协委员们对于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达成共识,那就是活化和发展乡土生活方式,构筑具有饱满品位特征、生动诗意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周渊
编辑:孙欣祺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