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流浪地球》火了以后,就老有人围着中国第一位飞天航天员杨利伟问他的观感。由曾经“流浪”在地球之外的人来谈《流浪地球》,确实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只因手头工作繁忙,杨利伟在多次接受采访的时候,都面露难色地表示自己还没看过这部作品,但是很关心,一定会去看的意愿。
这不,在全国两会的间隙,全国政协委员杨利伟终于走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两会特别节目《央广会客厅》访谈节目。对《流浪地球》这个有趣的命题,这次他乐呵呵地表示:我准备好了!
杨利伟首先表示了欣慰,他说:“我很欣慰的是,终于看到了我们本土科幻作家的作品能走到银幕中去!”
“我觉得艺术和科技到了一定程度是相通的。特别是科幻性质的艺术作品,一定意义上一定会影响科技的发展,不单单看我们的片子,包括美国的一些航空航天大片,都在科技发展的路上,有意无意地起到了助推作用。尽管我们也会从中看到漏洞和瑕疵。”说到这里杨利伟笑了,“这当然是从我们航天人的职业角度来看。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是非常成功的一部电影!”
杨利伟进而谈到,我们拍的太空影片和国外的区别。“看一些其他的大片,有的在遇险之后,人躲到其他地方去了,然后怎么样通过个人的力量来改变这个灾难的走向。而我们的电影(《流浪地球》)最后是让地球整个地走了,去流浪了!可能它凸显的就是'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这么一个基本的事实。大家在一起工作、努力的方向是人类共同的一个事业。到最后,那些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的方向,去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而奋斗。这就跟一些个美国大片中个人英雄式的爱国主义拉开了距离,它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人的一种思考,那就是‘团结的力量’。从我的一个角度去看,我对此印象非常深刻”,杨利伟说。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上映之后票房不俗,引起极大关注与讨论。特别是对中国科幻与其他科幻大片在价值观上的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深化。杨利伟认为,从诸多美国大片可以看出,无论是面对自然灾难,还是面对全人类的选择,总会设置一个非他莫属的角色,而所有最终目的达成,也总是归结为这个角色的特定结果,可以说,一切的一切,总是表现在个人的力量上,而这就是美国大片的基本价值观,即个人英雄主义。
但《流浪地球》这部片子与美国大片有所不同,这部片子的背景是全人类面临的危机,可以想像,在这种背景之下,如果将拯救地球的希望寄托于一个英雄人物身上,指望他改变人类的处境,也就等于放弃了人类集体智慧与人类科学结晶存在的意义,这其实并不是促使人类进步的根本价值观。虽然这部影片在艺术的呈现上尚有瑕疵,但这恰恰是这部电影独特的部分,瑕不掩瑜的部分。
不得不说,我们的航天英雄的分析十分清晰而到位呀!
杨利伟提到,有很多人问他:“普通老百姓什么时候也能去太空飞行?”
对此,他的看法是:“实际上,从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除了飞行员,达到一定身体标准的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太空飞行。比如经过了初选的我们第三批航天员中,不仅有驾驶员,还新增了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将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航天工程的拓展,希望有更多人能参与到航天事业中来。”
当下,也有一种声音说:航天工程投入大、距离百姓远、实际利益小。对此,杨利伟委员认为:发展航天技术不像耕种,播下一粒种子来年就能看到收获。但发展航天技术意义重大。当前,许多领域已离不开航天技术的支撑,比如手机通讯、卫视信号、太空食品、太空制药,甚至连婴儿用的尿不湿,都和航天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投入产出比是1比9左右,目前我们能做到1比5左右,投入产出比已属于非常可观了,并由此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杨利伟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建成后,会有更多的技术转化为实际成果,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更多福祉。
作者:陈熙涵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