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保就业、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哪些话在@上海?
“形势很不寻常,成绩极不平凡,我们跨过了很多沟沟坎坎,越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成功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这是2018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描绘了上海一年来的发展历程。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代表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上海各项事业发展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19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上海实际贯彻落实好报告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全力落实好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央把这么重要的国家战略任务交给上海,我们一定要抓好落实、答好卷。中央绘好“大写意”,我们接下来要画好“工笔画”,一件一件抓落实、抓推进。
自贸区、科创版、“一网通办”……成为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的“高频词”。针对报告中明确的新任务、新目标,上海代表团给出这样的回应……
擦亮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火石”
改革完善金融支持机制;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加快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
减速增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靠什么?靠的是改革开放。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共出现了105处,创下历年之最。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擦亮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强劲“火石”,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开放的新平台,朝着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创新更强、层次更高、成效更好的目标,筹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首单离岸贸易境内结算……挂牌5年多来,上海自贸区已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代表们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新功能、新布局、新动力和扩大开放的有机组合,上海宜对标国际上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市场的大门越开越大,城市的综合服务能级也要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商环境的优化。报告强调要“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加活跃”。将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结合上海实际,上海市长应勇代表指出,上海必须加快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持续办好进口博览会,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着力推动减税降费。
营商环境优化的标准是什么?最终要看企业经营成本高不高,办事方不方便。
在上海,政务服务正在从部门管理为中心向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认为,以“一网通办”为载体,深化“放管服”,都是在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竞争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上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上海还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系统重构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流程,重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有些甚至是革命性再造。通过努力,实现“双减半、双一百”,就是接入在线服务平合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再减一半、提交材料再减一半,对100项政务服务事项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再增加100项民生服务事项全市通办,逐步使企业和市民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亮出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
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扩大国际创新合作;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如何进一步提升科创“含金量”、壮大新动能?报告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
从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世界首例人造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到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上海光源二期等大科学设施建设不断突破,再到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区块链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上海科技创新的“硬核”显示度不断攀升。
对标报告要求,上海提前布局并全力推进。
就在3月5日当天,上海召开了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大会,全面部署实施上海《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为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做好2019年科技创新工作起好步。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说,让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开动,必须以敢破敢立、革故鼎新的决心啃“最硬的骨头”,聚焦供给端、服务端、需求端的薄弱环节,加大改革突破力度,进一步扫除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以更大的改革力度、更扎实的推进落实,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为提升科创中心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支撑。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
2018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原创论文85篇,占全国总量32.2%。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世界首颗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全谱段高光谱卫星成功发射、中国首艘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顺利下水等一批基础科学、关键技术取得大创新、大突破。
“真正的原创基础研究带有很大不确定性,具体研究问题鲜有人问津,让上海基础研究走向世界前沿,迫切需要对现行科研评价体系进行大的改革,赋予创新人才更大的研究支配权和技术决策权,积极营造潜心研究、将‘冷板凳坐热’的科研定力和浓郁氛围。”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说。
——资本市场是创新要素充分涌现的“助推器”。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蓄势待发。科技+金融为科技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创板将在上市条件、注册审核、市场化交易制度安排等方面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系列重点突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刘新华说,“这些方面的突破,是资本市场过去没有的,将为科技创新提供助推力。”
大都市的精度和温度都是为了老百姓的满意度
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分类处置;两年内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
保就业、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政府工作报告中多项暖民心举措,赢得了上海代表团的一致“点赞”。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局上海站邮件处理分中心邮件接发员柴闪闪说:“我们外来务工者关注的住房、薪资、教育、养老等很多问题都在报告中体现,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也让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更有干劲。”
针对报告中提到的“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服务机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表示,社会对婴幼儿的照护服务需求强烈,针对这个问题,上海在去年出台了《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教育部门牵头管理托育服务工作,牵头研制托育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等。
高质量发展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教育医疗、入学就业、环保节能……在老百姓关心的身边事上,上海一直在努力。
——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
——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镇棚户区改造,保障困难群体基本居住需求;
——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更新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支持加装电梯,健全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生活服务设施……
一桩桩身边事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上海也在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用“绣花”般的功夫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度”。
新的一年,有新的目标,上海已经做好准备。
办好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市全面推开生活垃圾分类,努力使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让这个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勤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