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亮摄
传统文化迎来大好时光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有了更大舞台和更广泛的受众,更多的优秀作品也被推至台前。由此戏曲也舞台进一步向其他载体延伸, 尤其是在近年引发戏曲电影的拍摄热潮。
不过,囿于资金与资源有限,很多作品都是“省着拍”“想办法拍”。为此,有的剧组借设备、租场地,有的演员自降薪酬甚至是零片酬参演。几百万元的投入已经是资金相当充裕的项目,甚至很多项目几十万也咬牙做下来。
“这样的规模和投入和当下一般电影的投入比,简直就是零头的零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在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时,希望在今年继续呼吁推出戏曲电影拍摄的系统工程:不仅从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同时也让全社会关注到这一艺术样式,充分调动艺术家的积极性,把艺术生涯最光彩夺目的一瞬定格在银幕之上。
为什么要从舞台这个戏曲艺术的“大本营”,转而拓展至电影大银幕?
茅善玉这样看,首先舞台是遗憾的艺术,不可能重来,不管技艺如何精湛,一定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瑕疵,电影的拍摄过程无疑对此作出一定程度上的“修正”。
其次,电影也为戏曲传承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让昔日的口传心授变成了有本可依,尤其是对比资料片、教学片来说,戏曲电影无论从制作精良程度,还是演员的表现力,无疑更进一步,更值得后世传人参考学习。
此外,戏曲电影的传播力远远超过舞台演出。越剧作为一个江南地方剧种,能有今天的全国影响力,越剧电影《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批经典电影的风靡有着直接的关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时隔几十年,仍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得万人空巷,足见戏曲的艺术魅力通过电影这一样式充分放大。
鉴于戏曲电影对于戏曲传承发展的众多积极影响,茅善玉认为当下戏曲电影虽然迎来一个小的拍摄热潮,但还远远不够,还有不少地方剧种、优秀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没有机会搬上大银幕。如果说一些目前市场接受度比较高的大剧种还能有一些资源和观众优势,那么很多小剧种更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茅善玉说,目前“京剧电影工程”的成果显著,一些优质传统戏与新编作品得以登上大银幕甚至取得广泛社会反响。是否一些地方剧种也能有这样的机会,通过系统工程走上大银幕?
此外,必要的资金支持也是电影艺术品质的保障,很多戏曲电影资源十分有限,出来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茅善玉担忧,不必说是当下走入市场,就是过个几年作为传承教学的资料看,也是十分粗糙、审美陈旧,这对艺术家和优秀作品的传承传播,无疑是打了折扣。她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支持,能在今天推出更多像越剧电影《红楼梦》一样经得起反复欣赏的戏曲电影精品力作。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