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上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听到这一消息,科研人员都非常高兴,纷纷表示,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尊重与信任,将“为创新松绑”落到了实处。
“这么大力度为科研人员‘减负’,特别提出了科研经费‘包干制’,我真是没想到!”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语间充满了惊喜。多年投身科研,他深知项目申请、立项、各种评估,以及结题时的繁琐:动辄几十页的表格,经常需要重复填写;项目中人员经费远远低于实际需求,使科研人员在用人上苦恼万分;中期评估更是一个接一个,有时经费还没到位,项目已经要接受节点检查……“采用包干制,显然是对科研活动中,创新主体自主权的充分尊重,希望国家尽快展开试点!”
过去,我国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采取的是预算制,这给科研人员带来了很多困扰。上海产研院软件中心主任张绍华说,科研活动本来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在项目申报时确定的技术路线,可能在执行时候发现遇到问题,或者有更先进更好的方法。但原先要改变,需要重新申报审批,十分繁琐。而且,在项目开始之前,就要预料两三年内会有哪些会议要开、哪些出访出差,实在太难为科研人员了。
申报项目最难的就是做财务预算,第二难是财务审计。“其实,这两年,上海市科委已在试点‘小包干’的做法,为科研人员减负。”张绍华说,在市科委申请的项目,差旅、会议、出国交流、出版、文献、知识产权等几笔常规经费是可以统筹使用的,这就为科研人员减少了很多麻烦,不用绞尽脑汁为这些本身就不确定的细节而纠结。“现在有了更加彻底的包干制,让科研人员可以将精力更加聚焦在创新上,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试点“包干制”是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的体现,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处长刘小玲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提法,与去年国家颁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两个文件有紧密联系。
“给科研人员减负,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科研绩效。”她认为,从科研管理角度来看,科研创新是探索未知,其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赋予科研人员以自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科研活动就不需要监管。“不打扰科研人员,让他们能够潜心科研,是希望他们能够产出更好的科研成果。”她觉得,“包干制”的试点将会是一个体系建设,包括政府部门科研业务的“放管服”怎么做、科研事业单位章程如何建设,以及科研人员个人的诚信体系、社会机构第三方评估等一系列措施的配套。
“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让中科院巴斯德研究所科发处处长刘冬平十分高兴,“这意味着长期困扰科研人员的‘人头费’问题,有望得到缓解。”目前科研经费分为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直接经费可以用来购买各类试剂、材料及服务等,间接经费则用于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包括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以及绩效支出。他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措施,实打实地“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但配合宽松、灵活的制度,还应设立相应的“负面清单”或“红线”,同时也需要对科研人员加强相关制度、法规,以及道德自律的培训,使“包干制”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作者:许琦敏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