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催生一大波新的就业岗位,但也让不少既有岗位从业者面临被“取代”的风险。这一正在改变经济社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技术,会对当下及未来的就业体系造成什么影响?今年两会,民进中央的一份提案关注了这个问题。
名为“关于系统制定人工智能影响就业供需的应对策略”的提案指出,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减弱了劳动力对土地和资本依赖,催生“平台型就业”、“创业型就业”热潮以及诸多新型就业岗位,但也加速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
在一些领域,人工智能暂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比如财务、行政、综合管理和采购等非生产性岗位,但仍会使得中低技术水平员工的需求和工资显著下降;在受到人工智能冲击较大的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产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等行业,从事生产性岗位和低技能劳动的员工未来将面临较大挑战;人工智能对就业体系的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比如,制造业企业的就业结构会因人工智能发生这样的变化:高技能型人才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型人才在占比持续增大,薪酬也持续增长。
“技术进步可能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风险正在上升,需提前防范技能失业。”提案指出,技术变革造成的就业影响滞后于源头事件发生的时间,需要提前对技术变革及其影响做出预测。建议根据未来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发展,要加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及时掌握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就业失业的变化情况,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失业风险提早应对。
提案建议,及时调整就业结构,推动劳动力在区域间和产业间转移。为了应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就业需求,需要及时出台就业政策,适时引导就业结构的调整。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视对传统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升级培训、转岗转业培训,使其具备人机协作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业业务能力,引导就业结构向新兴业态和第三产业转移。
教育是削弱结构性失业风险性影响的重要抓手。民进中央认为,新技术发展加大了受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需求,因此需要适当调整教育供给。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教育水平逐步上升,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提升教育水平仍是应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快设置和发展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提早做好人才储备。
提案还分别从就业体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作出分析。从供给侧看,一要改革教育和人才培养体制,培养引领未来智能社会变革的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专业性人才;二要发展技能型培训与转岗型培训并存的就业培训体系,保障就业结构平稳转型;三要合理增加科研和技术研发投入,发挥地区优势,以“人工智能小镇”等形式打造就业体系新模式;四要结合行业的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遵循产业内部发展规律,支撑企业智能化转型。
从需求侧看,相关科技规划在制定时要更多发掘人擅长的工作;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AI技术的科普力度和公益性技术平台建设;着力提升AI相关岗位需求较弱地区的产业扶持或应用推广;重视未来人工智能对就业体系的影响,从产业链维度对人工智能机器相关产业进行统一管理。
作者:钱蓓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孙华 沈竹士 汪荔诚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