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海水结冰了,尝起来会是咸的还是没有味道呢?张逸中的提问一下子把记者难住了。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可探究的有趣问题,只是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张逸中说,随着科技进步,如何打开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培养科学创新思维,是当下教育中的一大痛点。
他正走在改变的路上。不久前,张逸中的创业项目、全国首家STEM教育平台——上海stem云中心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斩获2018年“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两项金奖,项目已获得来自李开复创新工场等知名投资机构的千万级人民币投资。
升学从来不考试,还有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STEM课程指的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跨学科融合,这一课程理念起源于美国,旨在培养并鼓励学生获取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并融合运用以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
这一点,正是传统知识教育模式所欠缺的。采访现场,张逸中以海水结冰后的味道为题展开了简单阐述:事实上,海水降温速度不同,冰海水的味道也就不同——因为盐分的析出量不同。
这只是一个客观科学事实,但很多中国学生会局限于“非A即B”的思维定式之中。
敢于突破传统规则,用创新的眼光思考问题,这是张逸中自己的成长经验:父母从小不施压,不监督作业,不苛责成绩,反而会鼓励他多做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升学不靠应试考,全凭出色的科创能力一路保送。
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张逸中长成了别人眼中的天才:不但是华师大计算机理论研究所博士,还曾获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等多项国际大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为表彰他的杰出成绩将21825号小行星命名为“张逸中”星。
全国21个省市五六百所中小学已开始“科学思维”训练
现在,张逸中希望把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带给更多的孩子。
在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张逸中的STEM课程以选修课的模式在学校里上了一年多,和其他类似的拓展课程不同,张逸中团队先对学校任课老师进行了培训,再由老师按照他们的理念和方案,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关教学活动。教电路、了解脂肪的前世今生,用细菌作画,学校执教老师梅彪说,几学期的课程下来,学生们最明显的改变在于“敢提问了”。
“相比于传统教学,现在学生们先学习基础知识,再用基础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失败、反思、总结。”梅彪说,探究不但拓展了思维,还燃起了学生们对于传统基础课程的热情。
以一堂“磁铁”课程为例,传统教学只是讲定义、做试验,再总结。现在,学生则是在一堆材料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再归类、总结,通过讨论、实验来探究。老师不再给出结论,只是穿针引线。
“最后,我们还会问,磁铁能对纸杯产生作用吗?”张逸中说,大多数人认为磁铁只能对铁钴镍产生作用,对水、纸杯是无效的,但只要磁力够大,磁铁还能让水、纸杯飞起来,这就是物质的抗磁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的原理可还获得了诺奖物理奖的肯定。
“这整个过程就是科学探索的过程。”张逸中说。
据悉,张逸中已开发出覆盖22个领域、300多门的STEM课程,在全国20多个省市、600家学校落地,覆盖10万多名学生。同时,张逸中正在招募全国各地优秀的一线老师加入创新课程的设置和研究之中。张逸中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也已推出了STEM专业,以培育更多具有跨学科科学创新思维的老师。
作者: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