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②京剧《北平无战事》。③沪剧《敦煌女儿》。④芭蕾舞剧《马可·波罗》。⑤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均剧照) 制图:冯晓瑜
上海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的“掌门人”昨天会聚中华艺术宫,在“一团一策”年度大考中,晒出2019年的成绩单。一年来,各院团激励创作鼓励演出,剧目创作、演出场次、演出收入等指标再创新高。2019年,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新创(含改编)大型剧目109部,较去年增加11部;院团演出收入3.03亿元,较去年增长0.18亿元,增幅6.3%;全年演出10790场,较去年增加571场,吸引观众329万人次。
不仅数据喜人,这份成绩单可谓“高光”频现。过去一年,国内外展演及赛事中,上海出品佳讯频传。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喜获“文华大奖”;上海淮剧团艺术总监梁伟平获“文华表演奖”。杂技剧《战上海》获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全国优秀杂技剧目展演奖;木偶剧《华山神童》获第六届俄罗斯鄂木斯克“金小丑”国际木偶艺术节“特别奖”“最佳演员技术与剧目奖”;《最后一头战象》获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国际木联中国中心特别表彰。2019年,上海戏曲电影再度走向国际A类电影节,赢得喝彩。3D越剧电影《西厢记》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荣获“艺术贡献奖”,并和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昆剧电影《景阳钟》亮相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引发西方影迷关注。
与会专家认为,2020年上海舞台艺术进入厚积薄发、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从源头抓创作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创作要有大格局,要有雄心,也要有定力,上海文艺工作者要与时代共振,拿出更多佳作,体现新时代新作为。
擦亮“上海文化”品牌,艺术创作谱写时代华章
一年来,上海文艺创作精彩纷呈。
去年5月,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成功在沪举办,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担纲开幕演出还获得“文华大奖”。眼下,《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在热演,据悉,这台上海出品的舞剧已经演出超过百场,今年还将在全国27座城市巡演118场,英雄的故事将一次次在“电波”中回响。
同样是在“十二艺节”上,沪剧《敦煌女儿》在艺术圈掀起了“沪剧热”,演出直播点击量达762.2万人次。与此同时,话剧《追梦云天》,京剧《北平无战事》、昆剧《浣纱记传奇》、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儿童剧《那山有片粉色的云》也在艺术节期间精彩上演。
“创作走到高点后要花更大心力精选剧本,在选题的甄选上要有定力、有判断力。”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文国认为,发挥不同舞台门类的优势和特色,推动现实题材创作,是上海舞台艺术繁荣的关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沪剧《一号机密》,以三种文艺样式聚焦红色题材、上海故事,礼赞英雄、讴歌信仰,共同构成了“红色三部曲”,刷新了观众对红色题材舞台作品的既有印象。
去年11月,海派舞台艺术作品亮相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圆满完成欢迎宴会演出任务,昆剧《椅子》选段、越剧《梁祝》选段作为进博会中法双边活动表演剧目,成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
从中国舞台走向世界,去年一年,上海出品频频在海外亮相。现代芭蕾舞剧《长恨歌》赴俄罗斯莫斯科参加第十四届契诃夫国际戏剧节;海派芭蕾舞剧《马可·波罗》和芭蕾精品专场《舞之魅》赴比利时献演。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飞越太平洋”美国巡演项目,横跨14个州演出21场;歌剧《图兰朵》和原创现代舞剧《早春二月》首赴中东,为迪拜歌剧院演出季开幕。上海民乐团《海上雅韵——精品音乐会》在比利时献演;室内乐版《海上生民乐》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参加中国驻当地大使馆举办的“国庆70周年”演出,还应邀赴泰国、俄罗斯等地演出。上海交响乐团开启建团140周年世界巡演,亮相美国、英国、瑞士、奥地利、荷兰五国音乐节。上海京剧院《五百年后孙悟空》赴日连演8场,联合上海昆剧团赴日举办“梅兰芳访日演出100周年纪念公演”活动。
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做优做实“演艺大世界”文化品牌
2019年,上海国有文艺院团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做优做实上海“演艺大世界”文化品牌。
围绕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艺术剧场持续引进名家名团名作的首演首发。上海大剧院迎来了百老汇原版音乐剧《摇滚学校》中国首演,巴西圣保罗交响乐团的亚洲首演等;音乐剧《歌舞线上》《贝隆夫人》《摇滚红与黑》等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中国首演。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团、上海滑稽剧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木偶剧团等专业演出团体则为“演艺大世界”输送了大量优质演艺节目。
通过打造重要演出品牌,引领观众文化需求,使游客向观众转化,助力带动区域演艺生态发展,形成产业规模。文化广场承办了2019上海国际音乐剧节,是中国首个具有专业度和系统性的音乐剧节。全新的剧场式系列演讲项目“艺见”在大剧院正式开讲,分享艺术跨界新思想概念。小剧场戏曲节已连续两年在长江剧场举办,为集聚戏迷和更多观众提供了平台。第五届上海国际喜剧节首度与黄浦区“演艺大世界”合作,于去年11月8日至12月15日举行,由经典喜剧展演季、亲子互动喜剧、公益演出等组成。有26个剧目参加展演,共计140场正式演出。其中17个剧目,共计67场演出安排在黄浦区演艺大世界的剧场内进行展演。
上海国有文艺院团助力推进“演艺大世界”,步子越来越稳,节奏越来越快。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已驻场演出三周年,2019年《秘密影院:007大战皇家赌场》全新亮相。《秘密影院》系列的体量更大,娱乐性更高,体验更丰富,受众面也更加泛化,不再局限于单纯戏剧观众,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线下演出娱乐的想象空间与触达边界。
创作要有“时代感”,文艺工作者要“心中有人民,手中有本领”
考核现场,通过“自己说、同行评、专家点、评委议”的模式,业内专家也为进一步激发院团活力创作更多精品献计献策。记者获悉,上海市级国有院团2020年将精心打磨京剧《北平无战事》、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交响乐《百年颂》、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等一批作品,向建党100周年献礼。面对更广阔的舞台,各院团深化机制改革,完善艺术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期待有更大的作为。
文艺创作关注当下,与时代同频共振已成为上海文艺界的共识。日前举行的上海舞台艺术创作剧本研讨会上,22部原创作品中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感的作品有八部,占比较往年有显著提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吴孝明、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等强调,将时代特征融入当下的艺术创作,对上海文艺工作者提出了高要求,“心中有人民,手上有本领”。
如何在高起点上进一步提升,精益求精打磨作品也是考核会上讨论的热点。“好剧本是一点点磨出来的,没有投机取巧。”专家建议,剧本创作必须“硬核”,要生动描摹人物、故事、家庭和历史沿革,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这就要求创作者加强生活细节的“储备”,使现实题材的作品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要注重剧本的文学性,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都是创作制胜的要素。
提高质量,反复打磨甚至“归零重塑”的情况在上海文艺创作过程中并不鲜见。艺术家于“再创作”的过程发现核心症结,大刀阔斧地改,精益求精地修,才能诞生杰作。去年,新编现代京剧《北平无战事》1月在人民大舞台正式首演,5月又亮相“十二艺节”舞台,9月这部剧又拿出了“新版”剧本,从导演理念到表演方式,从声腔回归到舞美呈现,进行全新的创作实践。上海芭蕾舞团《闪闪的红星》已演出55场,依旧“咬定青山不放松”地边演边改,力求以全新面貌再现舞台。
作者:宣晶
编辑:钱亦琛
责任编辑 邢晓芳 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