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探索出“上海龙头公司+本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的“产业县长”李国文,两度赴海拔约4000米的青海省久治县支教、用音乐点燃孩子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六旬教师赵兴洲……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的上海33名先进个人和25个先进集体代表昨天傍晚回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共选派26批、1412名干部奔赴云南省、西藏日喀则市、新疆喀什地区和克拉玛依市、青海果洛州、贵州遵义市、三峡库(坝)区等对口地区,共安排对口帮扶资金实施项目8550个,助力7省区20地州的98个贫困县510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出列,近2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上海援建的项目当中直接受益脱贫,助推对口地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位推动,注重帮扶质量
上海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政治责任,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对口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工作会议、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等,切实将对口帮扶的责任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亲自率团到对口帮扶地区实地检查指导对口帮扶项目,与当地党委、政府共同召开联席会议,听取意见建议、共商帮扶工作。
全市一盘棋的帮扶格局逐渐形成。上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就业、教育、健康、消费、文旅等扶贫领域精准发力,精准施策。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上海在增加帮扶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帮扶质量和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比如,在教育卫生方面,充分发挥教卫资源优势,开展“组团式”教育卫生帮扶,帮助喀什二院、日喀则人民医院成功创三甲,加强西宁果洛中学、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等重点学校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模式。在住房安全方面,持续打造亚东边境小康示范村等重点工程,配合当地做好易地搬迁后续配套工作。在饮水安全方面,针对云南、遵义喀斯特地貌地区结构性缺水的问题,借助上海“自然能提水”科技,实施65个自然能提水项目,帮助解决24万人生活用水、8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和1.5万头大牲畜、10万羽土鸡生产用水,帮助当地解决结构性缺水难题。
探索方法,打造“上海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对口帮扶工作中,上海坚持四为方针:民生为本“拔穷根”,产业为重“强后劲”,规划为先“谋长远”,人才为要“固根本”,探索形成三大援助方法:增强内生动力与发挥上海优势相结合,发挥上海优势提升当地自我发展能力;共性需求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特色项目;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全社会支持帮扶工作的良好氛围。
“百县百品”“双线九进”消费扶贫活动、“双一百”村企结对帮扶、“组团式教育卫生帮扶”……让人眼前一亮的“上海模式”不断涌出。
以消费扶贫为例,利用“大市场、大流通、大平台”,上海不断推动消费扶贫规模和质量“双提升”。通过丰富供给侧,利用对口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打造一批文旅合作基地,帮助当地发展彝绣等特色文化产业,形成研学旅行、定点疗休养、健康养老、文创产品研发等文旅扶贫新模式。通过改造生产链,在对口地区建立30多个扶贫外延基地,针对种植、分拣、加工等环节全方位指导,促进对口帮扶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通过打通流通链、提升价值链,遴选认定八大类280款对口地区特色产品,形成
“百县百品”扶贫产品名录,助力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尽锐出战,规划新的篇章
国企民企尽锐出战,全社会组团式帮扶……上海大力推动村企结对工作,以45家市属企业集团下属百余家企业为主体,带动相关民营、外资共计1600多家企业与对口地区2300多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村实现“三带两转”
(带人、带物、带产业,转村容村貌、转村民观念)。社会各界力量被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的“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的大扶贫格局不断形成。
未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任务将由原先的助力脱贫攻坚,转变为帮助对口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海将全力把双方所需和所能有机结合,利用上海在市场、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将对口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将当地群众的劳动技能变为劳动价值,在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乡村振兴阶段,上海的对口帮扶工作一定不松劲, “乘势而上,再接再厉,继续在乡村振兴中谱写新的篇章”。
作者:赵征南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