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旧址重展新颜,史迹陈列运用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史料、文物。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内部的史迹陈列展设计过程中,正是按照:思想启蒙——《新青年》杂志办刊地、革命火种——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星星之火——中共中央局办公地这样的三块内容,将这一红色遗迹更为饱满地还原、立体地呈现出来
南昌路100弄,曾经的老渔阳里,弄内2号是一栋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砖木结构旧式石库门住宅。在1920年,这儿即是“星火初燃”之地,在党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青年》杂志办刊地,更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中共中央局办公地。
经过近两年置换、修缮、布展,这幢石库门住宅作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在今年“七一”前试运营开放,并举办相关史迹陈列展,截至目前观展者逾千。
“1920年,节奏非常快,关于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孕育、筹备工作,几乎都在这栋楼内发生,”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健结合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及相关史料,梳理了中国革命火种星火燃起的历史。
“这些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1920年初,《新青年》编辑部随陈独秀来沪,4月迁入南昌路100弄2号,当年5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此成立,吸引了彼时一大批有共产主义觉悟和信仰的年轻人加入。6月,酝酿成立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并开展组织相关筹备工作;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此正式成立,成为当时国内最早成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组在这里提出了“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的革命目标,推动了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事实上,共产党发起组的工作覆盖不仅仅局限在上海区域,在其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而发起组则派人指导,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
“这些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张健介绍说,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牵头下,发起组在这儿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同时完成并出版了首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刊物,《新青年》杂志也开始集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后,成为党的机关刊物。这里还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孵化地,为党储备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后备力量。
1921年6月初,经陈独秀、李大钊书信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一大会议的工作,也是由发起组完成。而中共一大召开后,最早的中共中央局也设立在这里,中共一大召开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里作为中共中央局机关,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直至1922年9月,陈独秀搬离此处。
不断完善、增设新的展陈方式,汲取前行力量
经过挖掘梳理,更加突出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在党的创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设计史迹陈列展过程中,也正是按照:思想启蒙——《新青年》杂志办刊地、革命火种——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星星之火——中共中央局办公地这样的三块内容,将这一红色遗迹更为饱满地还原、立体地呈现出来。
据黄浦区相关部门介绍,两年前,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保护利用工作正式启动,其间共计置换搬离了居住在内的4户居民,并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对旧址开展了保护性加固和还原性修缮。建筑中精致的雕花门头、黑漆实木大门、清水平缝砖墙、暗红挂落门窗等当年的建筑元素在修缮中一一还原。
而旧址内部的史迹陈列运用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史料、文物,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维视频、艺术创作、互动查询等手段,在有限空间内,立体化呈现旧址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特别是陈列在玻璃柜里的一排上世纪50年代全套《新青年》杂志出版物,非常珍贵。
由于这幢楼是保护建筑,空间有限,为了追求更好的展陈效果,该旧址内部正不断完善、增设新的展陈方式,比如VR(虚拟现实),互动体验等等。旧址内部以外,这片石库门弄堂的三排房屋同步进行了外立面修缮,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
就在本月,旧址所属瑞金二路街道,紧临该旧址全新打造了一个集宣教、议事、服务、实践于一体的“初心会客厅”暨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引导广大社区党员群众在初心溯源中汲取精神力量,化作使命担当。
作者:顾一琼
摄影:袁婧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