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民政局选派到天虹居委会担任党总支书记的刘懿静(左一)充分利用自身工作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基层治理创新品牌,热心听取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一处原本以老年居民为参与主体的传统活动室,在社区干部和居民“参与式规划”下,将被“养成”全年龄段友好的“社区会客厅”。这是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天虹居民区推动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最新尝试。
该项目的负责人是刚到社区任职仅三个星期的天虹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懿静。此前,她是虹口区民政局组织科科长。最近,虹口区选派包括刘懿静在内的32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担任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机关干部下社区,有人担心“用心不专”,有人担心“不接地气”。虹口区这次开宗明义,明确是“担任”而非“挂职”,以制度创新推动“心为基层想、劲朝基层使、人往基层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果转化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一方面,约定选派干部到居民区工作时间不少于两年,让他们心无旁骛地与居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另一方面,鼓励选派干部发挥专业优势,为基层加强工作力量,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选派干部将引导居民区各类组织、党员干部和社区群众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同轴运转,努力解决居民群众最迫切、最关心、最现实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由此,也打造一批基层治理创新品牌,为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楼组党建等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推进“参与式规划”,打造全年龄段友好“社区会客厅”
“这里是多功能厅,可以跳舞、打乒乓;旁边是工坊,可以烘焙、做手工;还有个阶梯式迷你剧场,可以观影、亲子阅读……基本把大家提的意见、建议都融进去了。”在天虹居民区居民代表座谈会上,刘懿静展开新鲜出炉的“天虹会客厅”设计图介绍时,王阿姨直言“有获得感”——增加烘焙空间正是她的需求;刘阿姨也不担心了——通过安装活动隔板,练舞场地实现“自由伸缩”;张阿婆感到惊喜——以后带孙子遛弯、做游戏不愁找不到场地了,“家门口就有好去处”。
传统活动室升级为“社区会客厅”,当自己的诉求和建议被融入公共空间,居民们提升的不仅是被满足的幸福感,还有被认同、被尊重的获得感。
说起打造“天虹会客厅”的缘由,刘懿静坦言,主要是现有活动室与居民诉求有着较大“供需偏差”——在这个建成迄今仅六七年的新社区,居民以中青年居多,其中不乏能人、达人,文化素养较高,传统社区活动室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她想到打造一个有吸引力的“社区会客厅”,让居民到居委会沉浸式办公的地方来,在活动中相互熟悉。
尽管刘懿静有着十年的街道工作经验,又是民政干部,但在这样的新社区设置公共空间,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全新课题。她多次与居民区各组织负责人、党员干部、社区群众恳谈交流,尽快了解基层诉求。再接连走访虹口区民政局“虹馨工程”培育的“沉浸式办公”“社区会客厅”样板项目,通过调研分析进一步打开工作思路。其间,她主持召开了两场“天虹会客厅”方案讨论会,邀请居民参与规划,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探求“最大公约数”。
除了民间智慧、建议,她还沉入居民区耐心听取群众各种“吐槽”。比如,有人说家里有一堆绘本但没人给宝宝读,她便发挥自己在区级部门工作的优势,积极联系虹口区图书馆、文化馆,筹划在迷你剧场举办绘本导读活动,主动跨前一步贴心服务社区群众。
建立成长档案,把合适的干部“配”到合适岗位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虹口区本次选派机关干部下沉基层社区履职锻炼,正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
虹口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红波介绍,本次选派注重“人岗相适”,结合街道、居民区实际工作需要,统筹考虑干部工作能力、专业特长、熟悉领域等,把合适的干部“配”到合适的岗位上。经过两轮遴选,最终在65名推荐人中选择了32名优秀年轻干部进驻社区,平均年龄36.5岁,其中80后、90后干部超八成。同时,对每名选派干部建立成长档案,从带教计划、培训记录、重难点任务、实施项目等多方面开展全过程动态跟踪考察。
刘懿静到岗后,上级安排嘉兴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和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共同担任她的带教师傅。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俊介绍,天虹、安丘两个居民区相邻,居民结构也接近,基层治理经验做法可以互融共通。比如,近期安丘居民区在社区篮球场微更新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经验,就可以平移到“天虹会客厅”的规划建设中来。本月底,两个居民区还将首次打破资源壁垒,携手举办亲子活动,探索超大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径。
作者:单颖文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范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