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写成的《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近日,由国家图书馆与浙江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共产党宣言》专题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展览展出精品文献423种,其中《共产党宣言》版本达306种,包括中文、德文、俄文、英文、法文、波兰文、意大利文、印地文、泰米尔文、意第绪文等55种语言,其中,中文版本有78种。观众还可以看到善本、西文善本、手稿、期刊等多种类型的珍贵红色革命历史文献。
55种语言、306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展览分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在世界的传播”“《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画’说《共产党宣言》”四个单元,生动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经历及他们缔结革命友谊的历程,详细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背景及过程、重大理论贡献、在世界及中国的译介传播,系统梳理其不同语种版本的首译本及重要译本的出版时间、地点、内容特点等,重点阐释这部伟大著作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时代价值。
▲国家图书馆现藏最早德文版《共产党宣言》。(1883年哥廷根印本)
国家图书馆现藏最早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1883年哥廷根印本)、英文版《共产党宣言》(1888年伦敦印本)、1948年出版的“百周年纪念版”俄文《共产党宣言》、伪装本《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复制件)陈望道签赠本、1973年上海书画社刻本《共产党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德文版、《资本论》德文初版(1867年汉堡印本)、珍贵的马恩手稿以及列宁手稿复制件《工人同志们!大家都来进行最后的斗争!》均在此次展览的重要展品之列。
▲马克思手稿 《马克思致尼古拉斯·德利乌斯教授的信》 。
七篇序言是《共产党宣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展览以图文形式展示1872年德文版、1882年俄文版、1883年德文版、1888年英文版、1890年德文版、1892年波兰文版、1893年意大利文版等七篇《共产党宣言》序言的节选内容及思想精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文献保护首席专家张志清介绍,此次展览从国家图书馆收藏的300多种和浙江省委宣传部提供的1100种《共产党宣言》版本中挑选出306种。他认为,展览中有较多最具代表性的中外译文版本,能全景展示《共产党宣言》的历史。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故事
一百年来,《共产党宣言》成为我国印数最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单行本,有“红色中华第一书”之称。此次展览重点突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深入介绍其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产生的影响,配合展出陈望道、华岗、成仿吾、徐冰、博古、中央编译局等翻译的重要中文全译本,让观众了解各译本背后的故事。
1920年8月,陈望道的第一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陈独秀读罢《共产党宣言》,发表《谈政治》一文,其中引用了《共产党宣言》论述。他庄严宣告信仰马克思主义,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毛泽东青年时阅读《共产党宣言》不下百遍,后来与斯诺的谈话中他讲到,有三本书铭刻在他心中,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书就是《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签名本《共产党宣言》。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吴密说,周恩来一直关心《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下落。1975年1月,周恩来抱病参加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期间见到陈望道,非常关切地询问《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有没有找到,陈望道当时已经85岁高龄,会后他兴致勃勃地来到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参观,当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拿出几种《共产党宣言》的早期版本,请他帮助鉴定并题字留念。陈望道翻看后,指着其中封面为红印马克思肖像的本子说:“这才是《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一个单行本,现在也可以说是革命文献了。”
▲正看展览的观众。
陈望道译本的《共产党宣言》初版封面印有水红色的马克思半身坐像,稍有缺憾的是,标题错印为“共党产宣言”。该译本面世后很受读者,尤其是追求进步思想青年的欢迎,印数1000册的初版本很快销售一空。为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为了纠正初版书名错误,同年9月该书再版。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初版《共产党宣言》,因版权页缺失,长期被埋没,直到陈望道亲自鉴定才重新认识它的价值。初版初印的《共产党宣言》存世极少,全国仅存12册,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德文翻译家李逵六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编译局又对《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进行了认真审核和修订,让其更加完善。
展览采用重点陈列与密集陈列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多媒体展示等现代化展陈手段,设置“《共产党宣言》国际传播”互动书架、《共产党宣言》电子翻书等10个多媒体项目,以及场景展示区、版本展示墙等,进一步增强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为观众提供更顺畅、舒适、立体的观展体验。
编辑:彭丹
图片: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摄
责任编辑:陆正明
来源:综合自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中国网、国家图书馆官方网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