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海外高桥造船在一天内实现“一船交付、两船出坞”。
克服疫情造成的各种困难,上海船舶工业如今重现忙碌。接单、开工、试航、出坞……过去一个月,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在沪三大船企不断有好消息释放,江南造船、沪东中华和外高桥造船分别在若干重大节点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尤其是三家船企全都完成了复工复产后的首船交付。可以说,从浦东新区到长兴岛的各个造船基地,熟悉的机器轰鸣、焊花飞溅景象又回来了。
上海是我国造船工业重镇,2022年是中国船舶集团总部迁驻上海后的第一个完整年。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各项工作,上海各家船企正全力以“复”——不仅要践行对产业链上下游和客户船东的承诺,也要让全世界看到一个重新出发的上海。
节点不断达成,订单源源不断
5月16日,一艘9.9万立方米VLEC(超大型乙烷运输船)由江南造船交付,这也是本轮疫情以来上海船企交付的第一艘船。而且,该船还是当前全球舱容最大的VLEC,技术复杂、建造难度高。能在防控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推进复工,完成交付,江南造船向外传递的信号,清晰且振奋。
5月19日,沪东中华交付了复工复产后的首船。那是一艘1.3万吨多用途重吊船。而一周后的5月26日,该公司又交付了一艘8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浅水航道LNG运输船。自此,作为长兴岛上首批复工复产的企业,沪东中华三个厂区均有序开启了复工复产。
与长兴岛隔江相望的浦东,外高桥造船的复工复产同样驶上快车道。5月23日,在复工复产一周后,外高桥造船在同一天内完成“一船交付、两船出坞”。此外,该公司两大重头项目——我国首制大邮轮以及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也相继完成了本轮疫情以来的重启。
去年,中国船舶集团是全球最大船企,而沪上船厂无疑是中国船舶集团的顶梁柱。今年以来,哪怕受疫情冲击,客户依然不断将订单交给上海船企。1至5月,江南造船承接的民船订单超过16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6%。今年头5个月,沪东中华新合同金额更是超过400亿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交船期已安排到2025年。
创新工作方法,释放创新价值
造船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型总装造船企业的人员动辄上万,厂区内人员密集,防控难度大。要在这种情况下加速复工复产,考验的是船企全方位的能力。
今年3月,江南造船就迅速切换生产模式,成立防控指挥中心及若干小组,推动重大决策的制定与落实。4月下旬,该公司开始复工复产压力测试,按“项目牵引、资源推动、精准复工”原则,在厂内划分出4个区域、180多个点位,基于最小单元落实全过程闭环管理,上万员工陆续返厂。
沪东中华也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前方指挥部和若干小组。在复工复产加速阶段,他们明确了“疫情必须防、生产必须保、安全必须控”新机制,按“一船一策”推动制定闭环管理措施,在“控人数、保安全”前提下抢抓生产进度。
关键时期,党组织发挥作用。江南造船在员工大量被封控阶段,在社区村居应急成立了15个临时党支部、39个党小组、70多个工作小组,不仅为员工提供物资和生活支持,还开展心理疏导。在沪东中华,公司党委领导下,组建了党员突击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确保检测、保供等每项日常工作都有党员专人对接。
面对供应链阻断困局,船企纷纷发挥出数字化技术优势。沪东中华在公司内部形成设计、配套、安全、质保等团队“云合作”模式,帮助全球最大浅水LNG船在三周内顺利完成试航和交付。江南造船不仅与合作伙伴一道开展新船远程“云调试”,使全球最大VLEC的十多个重要系统调试报验及时完成,而且自主开发了疫情防控App,以便党委第一时间掌握全厂各区域的员工人数、防控形势、流调动态。
在过去一个多月达成十多个重大节点的基础上,未来几周,上海各船企还将陆续取得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江南造船透露,就在5月底前,他们还将完成新船下水等多个重大节点。沪东中华表示,全球最大浅水LNG船的另一艘姊妹船,预计将在6月份交付。外高桥造船也在几天前,以“云签约”形式,与一家国外航运企业新签了建造2艘集装箱船的合同,以帮助其扩容运力、升级船队,彰显出国际市场对上海造船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就在3月中旬,这位船东才刚刚向外高桥造船下了两笔订单。
目前,上海各大船企的返岗率已普遍接近70%,如果具体看一线生产岗位的话,实际返岗率还会更高。在中国船舶集团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市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他们将在切实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提质增效和科技创新,加速复工复产,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作者:张懿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