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与采样点缩短数米距离,医护“大白”不必亲自拧开试剂管,拧管、传送均由一位辅助“大白”代劳,居民与试剂管无接触,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五里桥街道,黄浦区近期“拔点清面”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这一进阶版核酸采样流程,设计者正是来自于增援该重点区域的中海油东海地区党工委志愿者吕卓铃及其队员们。新流程启用后,同样是439人次的核酸采样,耗时减少了一个多小时。
近期,市委组织部发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当好宣讲员、带头当好示范者、带头当好贴心人,继续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全力投入拔点攻坚等重点工作。
本轮疫情以来,上海先后将31.3万名封控在社区的在职党员编入9155个工作组,参加筛查采样、配送转运等各项工作。特别聚焦当下的“拔点清面”攻坚战,已组织1.14万余名市级单位党员干部,编组整队增援重点地区临时党组织。组建突击队,在参与“拔点清面”的攻坚克难中,展现广大党员的先锋作用。
拿喷壶喷一圈“测风向”,让大白处于上风口
厨卫合用、同层居住密度高,老房集聚的老城区成为“拔点清面”攻坚战中的难点。
在沪央企中海油上海分公司和中国核建收到紧急增援通知后,短短2小时,两支共42人的突击队组建完毕,当天就投入抗疫一线。其中,中海油上海分公司22人突击队中,90后占六成以上,平均年龄不到33岁。
党员志愿者顾承涛认为,要用看得见的改变,让居民放下心,扎实推进核酸筛查。老城区房型结构复杂,不能一刀切地按楼叫号。他所在的小区有几幢楼属于回廊式结构,光是一楼住户就有12户。整楼采样难免聚集,逐层叫号就能大大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每次布点时,顾承涛还会拿着消毒喷壶先向空中喷洒一圈。“这是为了测风向,让医护人员们处于上风口,避免交叉感染”。排队等候采样时,突击队志愿者们优化流程,让消毒“大白”等候在旁,每位居民离开后,单独对重点部位进行消杀。细节处的改进,让不少居民放心,也推动后续筛查工作更高效更有序。
围绕“拔点清面”抓细节,120救护车车轮都要消杀
高效排查、提速转运后,“应消尽消、不留死角”也成为紧迫任务。
深夜10点多,来自市委政法委的党员志愿者周国庆依旧忙碌。5月8日,距离他驰援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已“满月”。一个月来,该街道阳性病例已从4月初的215人降至5月7日的4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下降。”周国庆说,当下更要聚焦如何“抓细节”,奔着最后“清零”目标冲刺。
周家渡街道内,70%以上均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公房。房型老、结构复杂、居住密度高,交织成了防疫的难点。
为加速转运阳性患者,临时党支部每天会商讨论。高龄独居老人、孕产妇等特殊困难人群,都被一一标记,形成“一人一策”转运方案。“只有做好保障服务,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情况,才能让工作有序”。
加快拔点的速度,还要提升清面的力度。“房屋结构复杂,意味着病毒藏匿的方式和渠道比想象中还要多。”周国庆说,甚至是进出小区120救护车的车轮,都可能是病毒的潜在传播路径,要一一消杀到位。
以齐四居民区为例,所有进入小区的快递物资都需严格“过三关”,即小区入口处首次消毒、小区内中转站二次消毒、居民回家自行消毒。“每个小区、每幢楼的消杀,都讲求因地制宜,根据房屋结构重点消杀。”他介绍,细心的志愿者发现,部分阳性患者家中的烟道或厕所窗户紧挨着邻居窗户,病毒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为此,周家渡街道一方面聘请第三方消杀团队针对各房屋连接通道重点消杀;另一方面,也提醒居民,尽量少开、不开毗邻周遭管道的门窗。“在最后冲刺阶段,所有的小失误都可能让此前努力功亏一篑,一定不能忽视每个环节、每处细节”。
作者:王嘉旖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