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小药盒就快见底,被封在家的老人们难免心焦。周边便民药店的云服务固然能“救急”,但老人需求却经常超出小药店的备货清单。缩短医院配药流程,成了“配药侠”们亟待攻关的难题。
在宝山区月浦镇,“社区-诊室-配药房-居民家”的闭环链路,被成功压缩至2.5小时。从7小时到2.5小时,效率大幅提升,这背后藏着一条高效运转的“配药流水线”。
秘诀一:四件套配药患者包
前期排摸过程中,乐业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鲍琳红发现,小区80岁以上老人240多名,其中90岁以上老人近50名。小区封闭管理一周后,大量的老龄人口催生出了庞大的配药需求。每天50多个咨询电话打到居委会办公室,关键词都是“配药”。
图为“配药患者包”里的材料
第一次配药,鲍琳红与社工们兴冲冲跑到医院。没想到,这一待就是7个多小时。彼时,医院人手紧张,开设的配药窗口本就不多。再加之各类药品复杂,光是挨个整理就耽误不少时间。有些老人一次性要配三四种药,难免需一一核对。
不断总结经验后,社区干部们自创了一款好用的“配药患者包”。代配药便签、医保卡、零钱、空盒子,组成“黄金四件套”。其中,代配药便签上详细写着医院挂号科室、药品规范名称、剂量,让医生也能一目了然。每个患者包一一对应,无论是取药、发药,都能大大缩短来回翻找对照的时间,提升配药效率。
秘诀二:高效安全的双层袋分装法
身着大白服的“配药侠”们,每天都要往返社区、医院。鲍琳红也曾考虑过,是否能间隔日配药。但往往,居民们总会有些等不得的急需。
在乐业一村,每天上午10点是志愿者们雷打不动的配药出发时间。月浦镇共有27个居村委会。为减少人员聚集,医院为不同居村委会划定了专属配药时间。乐业一村被分配到的时间恰好是上午10点至11点。“没办法,妥妥撞上饭点了。”鲍琳红说。
图为上午10点至11点,这是乐业一村分配到的“配药时间”
为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也为了让“配药侠”们早点吃上饭,好用管用的双层袋分装法便在实战中“磨”了出来。
每次去医院,社区干部们都会自觉带好两卷塑料袋。第一层塑料袋,装入消毒后的配药患者包;第二层塑料袋,装入配好的药品。分装好后,再用马克笔写上患者姓名、地址信息、医保卡剩余金额。“有些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他们一看到袋子就能知道医保卡里还剩多少钱了。”有时,“配药侠”也会遇到需临时垫资的情况。有一回,鲍琳红一次性就帮待配药老人垫出去了两千多元。遇到这种情况,相关金额也会一一清晰在塑料袋上列明,以便之后对照。“以前配药几乎需要大半天,如今也可以抽出三分之二的时间处理居民各类诉求了。”鲍琳红说,在一整条顺畅“配药流水线”之下,上午交病历本、下午拿“救急药”,也成为可能。
秘诀三:特殊药品逐一攻破
运转近半月来,“配药侠”们可谓身经百战,但也难免遭遇不少“疑难杂症”。有些精神类药物需本人配;有人病患病历本有医生加注的特别备注。针对这些在“配药流水线”覆盖范围外的“老大难”,志愿者们也千方百计逐一攻破。
精神类药物需本人前往,但居民们却被封在家。如果为此专门叫个“120”,无疑浪费了紧张的医疗资源。鲍琳红想了个办法,直接拿着患者身份证,前往相关定点医院配药。虽然绕路,但相比于患者本人去趟医院,还是更高效。
在沈巷村,志愿者陈丽珍在配药时遇到一些需做皮试方能开具的处方药物。“这类需求暂时无法满足,”但她也一直思考着替代方案。譬如,配药时邀请医生与病患家属“云对话”,确认病症情况后再进行处方配药。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