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
让人不安的除了疫情,还有满天乱飞的谣言。
比如这条:
这条:
这些: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谣言的滋长伴随着媒介的发展,这是技术带来的双刃剑。
对于传播谣言的心态,有文化学者和心理学家进行过分析:很多“大V”热衷于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这是出于一种害怕因为漏消息而被边缘化的焦虑;而对于跟进的普通网友来说,身处混乱中的人们被恐惧包围,急于倾诉和寻求安慰。
同时,很多人会认为随手转发也不过就是点点鼠标而已,不会产生实质性危害。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犹记得在前移动互联网时期的微博时代,社会就苦谣言久矣。一个典型事例是10年前的英国骚乱,当时微博方兴未艾,在微博上广为散播的谣言事后被证实对这场骚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Primark是英国一家大型的廉价服饰连锁店,在伦敦南部的图丁设有分店,那里出售的豹纹紧身裤和便宜手袋很受当地消费者喜爱。本周一晚上,一条消息经由微博迅速传播,势同野火:“图丁的Primark被烧成了灰烬!”许多人互相通报,Primark的拥趸们大感痛心,而住在图丁分店附近的居民则一时陷入恐慌。
很快,这被证明是条假消息。假消息的起源,居然是个玩笑:有人在网上写打油诗,为押韵,编出这样一句话:偷窃在伊灵(伦敦西部一个城镇),打劫在图丁。
不想,这个文字游戏被人当了真,作为“新闻”郑重其事发上微博;碰巧,当晚有人看见伦敦一条大街上空有烟雾缭绕,把这事儿也发上微博;而这两条消息很快又被不明真相的网民嫁接在一起……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最终离真相十万八千里。
也许有人会说,疫情和骚乱不同。但谣言造成的信息流的浑浊,同样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我们看到,权威机构和媒体正在与谣言赛跑,借助发达的媒介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辟谣。
但我们同样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自我做起,做有责任的网络用户,不传谣,不信谣,不要让有限的公共资源一次次耗费在对谣言的求证上,耗费在应对谣言带来的恐慌上。
谣言背后,每个人都是推手。在那次骚乱之后,英国民众痛定思痛,总结了一些微博使用守则。这些守则,在今天同样适用:
1、“我害怕”和“我知道”不是一回事
仍以当时英国骚乱为例。一条微博的初始是这样的:“哦天哪,万一暴徒们正朝着布莱顿/卢顿/斯肯索普方向过来,我该怎么办?”这是一条微博,不过经过几次转发,就变成了这样的句子:“听说暴徒们正在往布莱顿/卢顿/斯肯索普方向涌去!”然后,谣言像雪球般越滚越大。
心理学家指出,在这样的时候,旁观者包括信息的阅读者要保持清醒:他担心某件事会发生,不等于“知道”某件事的确要发生。明白这一点,能帮助你辨别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猜测。
2、对传闻有怀疑?直接求证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看到一条感觉不怎么靠谱的贴子,就转发给心目中的知情者求证。这并不是想传播谣言,却很可能把那些半途加入、搞不清事情来龙去脉的人弄糊涂,甚至让他们信以为真。
对此的建议是:当你对一条消息的真实性心存疑虑,不要转发,而直接向发贴人求证。你可以追问: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的?是谁拍的?你看见了吗?
3、看到谣言,积极指正
有些人,出于各种原因,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即兴创作”并乐在其中,比如“某某高速路出口被封了”。这个时候,如果你碰巧在这个出口并且看到了这条消息,那么请立即站出来指正,不管是用文字澄清还是发照片。对关心此事的人,及时辟谣太重要了。
网络研究专家补充说:请记住,“辟谣帖”应该力求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这样才能得到信任。
4、发布消息前,先请克服某些冲动
有了自媒体,如今事件发生时就在现场并发布相关信息的网友,其实担负起了记者的工作。对这些人,我们呼吁:要对你拥有的权利负责,尽可能详细地写下你在哪里,见到了什么。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克服想夸大实情或对那些你没见到的部分作猜测的冲动,老老实实把你看见的情况记下来就好;
如果能拍下照片,记得一定要发出去,不过也不要为拍照冒险——对成千上万等待真相的人来说,你太重要了。
5、关注那些你信任的权威媒体和机构
我们要高度重视疫情,加强防护,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我们希望相关信息能够更加公开透明。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呼吁每一个人都能从自我做起,做有责任的网络用户,不传谣,不信谣,不要让有限的公共资源一次次耗费在对谣言的求证上,耗费在应对谣言带来的恐慌上。
莫让谣言和猜测淹没了真相。
疫情面前,从我做起,请让谣言终止。
作者:邵岭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