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奋斗是奋斗者最青春亮丽的底色。
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惟有奋斗才能烙下深刻的印记。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牢记总书记对上海的殷殷嘱托与深切期望,黄浦江两岸澎湃着干事创业的干劲和激情,用奋斗为这座城市不断增色提亮。
这一年,上海发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启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张网”,以数据为基石,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昨天,总书记在听取了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之后又强调,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重任在肩,上海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指挥大厅中央,巨大的电子屏幕几乎占据整个墙面。时间每滴答一秒,屏幕上的浦东全境动态信息地图就会实时更新一次。
“闻”得到烟雾、“看”得到危险、“尝”得出水质……一年来,实现迭代升级的浦东城运中心“头脑”变得更加敏锐智慧。4万个物联感知设备、亿万字节大数据,于无声处关注着城市运行的“脉搏”与“心跳”——在大数据支撑下,城运中心已在城市环境、城市运维等六大领域研发出50余个智能化应用场景,并实现了“问题发现智能化、处置流程标准化、核查结案闭环化”的“小目标”。
今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来袭,浦东城运中心“彻夜未眠”:分布在辖区各处水闸、海堤、下立交的传感器实时发回信号;屏幕上实时更新着道路积水、树木倒伏等各种信息……每隔一段时间,城运中心就会生成基于数据分析的统计情况,并交由专业部门的核心团队决策,形成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再发往各街镇。“和过去台风天摆开一排电话,凭经验删选信息做预判相比,‘城市大脑’的优势在于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快速处置分析能力。”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礌说,“在各方面数据实现共享的基础上,‘城市大脑’可以进行汇总分析,从中捕捉到趋势变化,帮助专业团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让“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变得更加可行。入驻市北高新园区的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目前已实现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四大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归集和互联互通,并持续强化政务服务、市场监管、城市运行、公共信用等主题库建设和应用,旨在打通各部门的“信息孤岛”,让沉睡的数据“活”起来。拆除部门管理“篱笆”,目前上海已建成1个市级和16个区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累计实现数据共享交换5.57亿余次,调用国家数据353.55万次,通过数据共享精简办事材料,减少不必要的证明,简化各类申请表格填报。
数据在交换中“活”起来,政务AI(人工智能)因此变得“越来越懂你”——通过深度挖掘,“一网通办”不断为用户进行多维度“画像”:网上办理事项,不需要繁琐键盘录入,系统会自动帮助用户完成表中身份证、地址、证照等基础信息的填写,节约了大量时间;根据历史搜索主题,主动推送相关服务链接……“政务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正快步走向现实。
就在今年9月,“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式服务在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上线启用,徐汇区和长宁区成为首批线下服务试点:过去开饭店,需要到相关部门跑6次、递交31份材料、核验3次、花费58个工作日;而如今,只需线上递交12份材料、线下核验一次、10个工作日,就能完成开饭店相关手续。
用户体验的便利,建立在服务后台的科学设计,根本上是“刀刃向内”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上海的“一网通办”,去年“启动”,今年“攻坚”,聚焦重点是“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以申请开饭店为例,依托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这个平台,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坐到一起,现场联合攻关,不仅相互之间“通了气”,还“肩并肩”——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该归并的坚决归并、该整合的坚决整合,能“并联”办理的事项坚决不“串联”。
一年来,上海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以“双减半”(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减少一半、提交材料减少一半)和“双100”(推进100个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事项落地,新增实现100项个人事项全市通办)为抓手,全力推进业务流程再造。今年,聚焦群众反映突出、涉及跨部门、具有代表性的100个事项,重点推动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确保群众进一网、跑一次、能办成。目前,100个事项中,88个已明确改革方案。上海提出,要以更大决心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业务流程再造,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推动系统集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以最大努力归并可以归并的业务、简化可以简化的流程。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两张网”不仅仅是技术应用上的迭代升级,更是深层次的改革创新,要求各条块、各部门树立“一盘棋”意识,在创新再造中提升效率,在统筹协作中加强融合,以改革提效能、增活力。
今年以来,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系统建设,硬件、软件和数据基础逐步夯实,初步建成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联动处置系统。在静安区静安寺街道,业已上线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将在今年底前实现24小时全天候运行。随着电梯安全、违法建筑治理、玻璃幕墙安全监管、群租综合治理等多个应用场景嵌入系统,各职能部门的协同作战也已着手开展。街道城运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城市管理多是以部门职责为出发点,各部门根据分工各司其责。“单兵作战”的结果,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理措施比较碎片化。而如今以事项管理为出发点,房管、公安、城管执法等城市管理一线部门一起入驻、联席指挥,共同为社区精准画像,为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顽症提供了可行路径。
跑几次窗口、花个把小时,开出一纸证明,曾是许多人习以为常的经验。如今,在上海,户籍证明等22种最常用的证明全面实现在线开具,“零材料”“零跑动”将成为开证明的常态;
曾经,驾驶人未随车携带驾驶证、行驶证就要被处以记分、罚款的处罚;如今,面对交警路面检查,驾驶员只需打开手机中的“随申办”App或微信、支付宝小程序,实现“电子亮证”;
即将召开的第二届进博会,基于“一网统管”带来的技术支持,上海公安部门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仅在开幕式采取安保一级勤务,管控区域从去年的5平方公里缩小至2平方公里,其余时间原则上不采取区域管控。
……
一座城市的动人之处在哪里?对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而言,诠释这个话题的答案多维而丰富。但最直接的答案,一定在生活和工作于此的人们的感受中。
比如,上海市民从一个App中可以感觉到生活的便捷。依托“一网通办”建设,上海政务服务已基本实现“线上进一网”“线下进一窗”。平台接入211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其中,1543个事项具备全程网办能力,占比73.02%;1957个事项具备最多跑一次能力,占比92.62%。而老百姓安装一个“随申办”App,就可以把政务大厅“装”进口袋——手机不仅瞬间就变成一个集身份证、居住证、驾驶证等电子证照于一屏的“证件包”,办证照、查档案等各种事项也能随手办、随时办。
“一网统管”建设推进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越来越丰实。陆家嘴区域,开车上班的白领们发现,虽然这里车流量依旧很大,但通行状况明显好转。“简单来说,红绿灯不再只是‘灯’,它能自行感知、收集数据,运用‘公安大脑’进行研判,给出信号控制的最佳方案。”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有关负责人表示,自去年运行“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以来,全市车辆拥堵指数下降15%,平均车速提升10%。放眼全市,上海已有3400余个居民小区升级为智能安防社区,加装了智能门禁、“微卡口”等安防“神经元”,不仅降低了入室盗窃发案率,独居老人看护、停车阻塞通道、高空抛物伤人等社会治理难点、痛点问题,也正得到一一破解。
生活、扎根在这片热土上,无论普通市民,还是创新创业者,都有共同的感受:梧桐树下、黄浦江畔、万千弄堂马路间,在这座城市中行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点滴变化与温暖,最能打动人心。
作者:邵珍
图片:赵立荣 邬志豪
视频:王梓含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