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场镇志》记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场镇有大小茶馆18家之多。茶馆店名各有特色,以适合行业特点为名的有渭泉园、四美园、清明园、祥园、东园、西园等八家,以楼取名的有中华楼、第一楼、永长楼三家,以本人姓名作为店名的有徐阿妹、胡根林、吴泉海、闵阿囡、康祥奎、王春江等七家,地址大多在洪东、洪西街、包桥街东西及闵家湾一带。
茶馆多开设在靠河的地方,方便汲水,普通的老式平房,两开间门面居多,设备很简单,一座七星炉灶、风箱、水缸、担桶以及水壶、茶壶、茶盅等,店堂内也只是一些陈旧的老式八仙桌和长凳,朴实无华。其中两家茶楼(中华楼、第一楼)位于镇区闹市处的包桥旁和洪桥旁,与老街、古桥、绿水融为一体,风景优美又热闹。其楼宇设施、地段环境等均优于其它茶馆,很有名声,百姓中也颇有影响,故当地有:“南有中华楼、北有第一楼”之称。
老百姓很喜欢茶馆,茶客大多是近乡的农民、渔民和镇上的市民,年龄约50至70以上,空闲时经常上茶馆吃茶、消遣、聊天成为习惯。茶馆里的茶叶很普通,茶钱便宜,很实惠。一壶在手,逍遥自在,说说种田经,谈谈山海经,听听新鲜事,讲讲老底子,无话不谈,消息也最灵通。有的天天孵茶馆的“老瘾头”,一天不去就会浑身没劲,去了茶馆,即使闭目养神甚至打个瞌睡,也觉得很适意,舒心。
茶馆也是一个文化娱乐休闲场所,过去有四、五家茶馆曾先后设有书场,室内置有一只小小的说书台,台上放着沿有桌围的说书桌和椅子,门外挂有一块上面写着艺人姓名,书目和时间的牌子,书场很简朴。说的多数是传统书,曲目有“描金凤”“双珠凤”“珍珠塔”“文武香球”等。一档书时间约在十天到十五天,书票连在茶钿一起,听书的大多是老茶客,说书期间天天“上班”,茶香书香,津津有味。也吸引了一些听书迷站在门外听“壁脚书”,有的还悄悄地进去借坐茶客长凳一角过把瘾,有的待书票停售后进去听“放汤书”,所以说书场中有一句形象生动的话:“听了天宝图,忘记肚皮饿”。
又如洪西街西园的茶馆文化颇具特色,丰富多彩。内有一个小小的“鸟市场”,临河装饰着一排美人靠和放茶具的长桌,桌前上面悬吊着一排挂鸟笼的钩子,设施完美。平日里常有十多位养鸟爱好者提着鸟笼来此玩鸟、逗乐,有黄鹂、百灵、芙蓉、画眉等,相互交流、观赏,听听鸟语,喝喝香茗,其乐无穷。回忆尘封已久的小镇茶馆风情至今韵味无穷。
著述人:龚乙生(曾任新场文化馆馆长)
图片:视觉中国、新场镇供图
编辑:邵大卫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