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老铁路开通,9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学生成为中老铁路首批老挝籍运维工程师,“老挝詹天佑”的故事刷屏了。与此同时,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开办的“鲁班学堂”也火了:柬埔寨的课刚结束,马来西亚“定制课”就紧随而来。
两则新闻折射出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使命与担当。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桥头堡”的功能成效显著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到现在已经有8年时间。截至2020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累计超过9.2万亿美元,在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接近1400亿美元。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展现了中国工程建设的强大能力和高效率。我国已经向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7亿剂新冠疫苗,其中多数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020年以来,中欧班列月行千列,为全球供应链稳定和基本民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上海着力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可谓成效显著:
发布“一带一路”航贸指数,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港航合作机制;中远海运、上海港务集团通过投资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以色列海法新港,为当地创造众多就业岗位,提高了我国与海丝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首发“一带一路”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沪欧通”),建起移动的“跨境电商海外仓”,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跨境电商业务;上海自贸试验区研制出我国第一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该清单已从最初的190条缩短至30条;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让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感受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牵头设立中欧国际交易所,积极筹备“一带一路”交易所联合会;成立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举办沿线国家中学校长论坛;打造“一带一路”公务人员培训工程、青年留学上海工程及能力提升培训工程、走出去跨国经营人才培训工程等等。
把“联通”大文章做深做透
上海肩负重大使命,要进一步发挥能集聚、能服务、能带动、能支撑、能保障的“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功能,就要加快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持续把“联通”这篇大文章做深做透,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
首先,以“五个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对接“一带一路”金融服务需求,吸引多边开发机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共建重大设施联通项目,形成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继续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功能,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形成贸易均衡共赢的发展态势;提升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技术合作中心服务功能,促进我国与海丝国家进一步互联互通;以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加强科技园区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数据跨境有序流动,研制数字贸易、金融数字化等新兴经济领域规则标准,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相关规则标准对接。
其次,开展多领域合作,实施惠民生工程。继续发挥好上海国际电影节、沿线国家中学校长论坛等平台作用,提升沿线国家人员培训工程能级;利用虹桥国际经贸论坛、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等契机,讲好中国故事。继续与沿线国家地区分享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经验等等。目前,上海已开通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可通过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助力沿线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再次,增强服务市场主体走出去的能力。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主体,强化上海“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信息服务功能,为市场主体走出去提供决策参考;利用上海国际航线密集的优势,帮助国内相关企业以包机等方式赴境外开展人员轮换;支持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等专业机构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法律支持;相关专业机构提供企业在外人员心理健康疏导和危机干预(线上线下)培训服务。
作者:毛新雅(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金久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