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家科创企业都有能让人过目不忘的亮点。这些年跟踪采访非夕机器人,记者记忆中就有好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
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非夕曾展示过一个咽拭子核酸采样解决方案,记者现场体验感觉“很轻很快无不适”;而在此次采访中,非夕又给记者展示了机器人摸鱼的场景,水中滑溜溜的鱼,人手都难抓,机器人却可以动态跟随和抓取。
无论是咽拭子测试还是摸鱼,背后都直指机器人工业应用场景内的痛点——机械有余而柔性不足。而要解决这个难题,意味着要打破固有的机器人研发思维,甚至从底层逻辑开始重新定义、“从0到10”全过程创新,非夕用自己的坚持,赢得了先发制人的机会。
这样的难题,在机器人研发领域还有很多,但科技创新之路却充满艰险和孤独。非夕的成功有没有可能复制?在记者看来,这不仅需要创业者掌握另辟蹊径的技术,拥有创新创业的勇气,也需要资本的长期投入、创新环境的包容支持,这就是整个社会要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惟有如此,才能让每一家科创企业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特殊基因”,并因此而耀眼。
制图/编辑:张夏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