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在这里胜利会师……会师部队在将台堡东侧广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联欢会,欢庆长征的伟大胜利。”4月30日,“五一”假期第一天,宁夏固原六盘山脚下的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里,讲解员一席话,将游客的思绪导入86年前长征会师的热闹欢腾场景。
将台堡会师,是红军长征最后一次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结束。如今,伟大长征精神依旧感召和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奋力拼搏、砥砺前行。
同一时间,在40公里外的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通往半山坡窑洞宾馆的蜿蜒公路上,私家车排起了长龙,时有游客摇下车窗欣赏远处的梯田花海。“近期疫情管控、景区限流,接待压力比往常小一些,终于得空好好筹备节后的活动。”80后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说,由于龙王坝在科普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一段时间后,一个有关科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全国现场会议将在龙王坝村召开。
龙王坝,曾经和六盘山山坳里无数村子一样,穷得“别无二致”,一眼望不到头的荒山秃岭、沟壑峁梁隔绝了外面的世界。人要生存,树得扎根。极力摆脱贫困的西海固人几十年植树造林、改土治水,在“绿色接力”中渐渐摸索出“靠山吃山”的新方式。“祖祖辈辈没想过,我们这一代人吃上了‘生态饭’。”2010年,大学毕业的焦建鹏在城市创业赢得人生第一桶金后,毅然返乡,决心要让龙王坝换个活法。绿水青山提供了很好的创业基础,云烟成雨、树木成林、山水成景,在焦建鹏带领下,村里建起窑洞宾馆,发展民宿,乡村旅游渐成气候。
为了打破北方旅游市场“半年闲”的局面,焦建鹏又盯上了培训市场。随着全国第39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花落”龙王坝,一场接一场的农民培训自带流量,将这里的美景好物带到了山外,体验窑洞民宿的城里人络绎不绝,带火了龙王坝,带富了农民家。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龙王坝的故事,就是我们培训学习的鲜活教材。”10多天前,在龙王坝参加乡村振兴培训的西吉县白崖乡库房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程峰深有感触。4月25日一大早,他站在龙王坝的山坡上远眺,空山新雨、草木生香,脑海中乡村振兴的图景越发清晰。“贫寒山村已经是过去式,现在要建设美丽乡村,不光要有美好的生态,还要有致富的产业,既来得了客、又留得住人。”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是胜利之山。毛泽东曾在这里写下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发出“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迈感叹。而今,缚住贫困“苍龙”的老区人民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六盘山西麓的隆德,“耕读传家”传承千年,“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社火之乡”等名号让这座文化大县的底蕴更加深厚。从隆德县城出发,10多分钟的车程便到了红崖村的“老巷子”。古老的村落、高高的烽火台,老巷子的故事可以从明清讲到现在,萦绕巷陌的还有浓浓的文化味儿。
“杨氏彩塑、魏氏砖雕,还有剪纸、书法、秦腔等当地非遗项目在这里都有体现,随手一拿,都是老物件儿。老巷子吸引游客的不光是形态,还有内涵。”负责老巷子开发的文旅公司工作人员李志军说,从街头到巷尾,老巷子的每一进院落都是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承基地。
正午,老巷子8号院,一帮票友吼起粗犷豪放的秦腔,似狮吼虎啸,引得游客循声而至。比声音传得更远的,还有传统美食“隆德暖锅”的诱惑。另一条巷子的客满堂农家乐,女主人潘娟娟走路带风:“一到假期根本忙不过来,一家老小都给我打下手。”潘娟娟家的院子可以容纳100人就餐,去年的纯收入就有20多万元。
“我在老巷子等你”,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现在一半以上村民参与文旅经营,去年全村接待来自宁夏、陕西、甘肃等地的游客29万人次,营业额近2000万元。
如今的六盘山区,老区人民彻底走出“苦甲天下”的困境,“穿新鞋”“走绿道”,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经济优势、资源潜力和产业价值正在显现。
编辑:孙欣祺
来源:光明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