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媒体记者体验老凤祥珐琅器制作技艺
手指翻飞间,不到一分钟,红彤彤的进博会吉祥物“进宝”便在76岁的华兴富手中“诞生”了。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华兴富昨天下午在进博会新闻中心的“上海非遗客厅”现场演示了这一指尖上的智慧,引得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从第一届进博会开始,“上海非遗客厅”每年都在新闻中心开门迎客,以场景化、生活化的方式向来自全世界的朋友展示上海非遗的魅力,成为一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窗口。今年的“上海非遗客厅”继续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动静结合展示上海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让人们在这里“遇见非遗,体验传统‘新’生活”。
雅致空间内,目之所及皆非遗
走进“上海非遗客厅”,目之所及皆是非遗,共计50余件展品错落有致地陈列在雅致秀丽的空间中。这之中包括:采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绒耀之花”;细致玲珑的琥珀雕刻摆件“仙山福地观云海”;刻画了猴王横空出世、冲天而吼一瞬间的沉香摆件“猴王出世”;以“木中象牙”黄杨木为材质、具有鲜明的海派艺术特色的黄杨木雕摆件《木马之交》;画中有绣、绣中有画的露香园顾绣《鸳鸯戏水》;灵感来源于北宋王希孟同名绢本设色画作,以匀净清丽的设色结合传统精细的缂丝技艺制作而成的《千里江山图》礼服;运用传统波罗漆技法,以锡为胎,采用天然大漆、朱砂、石绿、金箔等有色矿物质材料为原料精制而成的漆器花瓶《金玉满堂》等。
显眼处,采用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制作而成的《明刻套色〈西厢记〉图册》很是引人关注。它原汁原味重现了明版孤本的神采,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郑名川告诉记者,木版水印虽然做的是复刻的事情,却是一门综合了绘画、雕刻和印刷的再创造艺术,其做工之复杂细致,令人叹为观止。以这套总计21张图的《明刻套色〈西厢记〉图册》为例,它于1988年4月开雕,1990年10月印成,算上勾描,用时近三年,且集中了当时朵云轩木版水印几乎全部的中坚力量。此次亮相的另一件朵云轩于上世纪60年代复刻的宋人《消夏图》,画面不足0.35平尺,分版却要66块之多,极尽精细之能事,套印更需数百次,有饾版套印教科书之称。
在今年的“上海非遗客厅”中,来自首届国潮文创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生动呈现非遗跨界焕发的新活力:明代朱致远古琴复制琴在中国传统的古琴斫制技艺和古琴发声原理的充分研究理解与继承基础上,将现代材料作用于传统乐器,为以手工制作为主的传统乐器的量产化、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可能性;珐琅彩首饰海上麒麟系列采用古法配置与颜料,再结合现代西方古典油画手法,表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兽……
丰富互动体验,让传统技艺更可感
静态展示之外,今年的“上海非遗客厅”带来了较往年更为丰富多样的互动与体验,动态展示项目增至15个。两个案几专为互动体验而设,其中一个为中医养生互动“专区”,丁氏推拿疗法、朱氏推拿疗法、石氏伤科、杨氏针灸疗法、海派膏方文化、练功十八法、坐姿八段锦等七块海派中医“金字招牌”一一亮相,让人们感受历久弥新的海派中医。
另一案几则是手工体验“专座”——珐琅器制作、朵云轩木版水印、香囊制作、撕纸、京剧名家脸谱画、指掌画等,让大家动手体验一把“手作人”的生活。今年因《梦华录》大热的“宋式点茶”也将在此呈现,让近千年前“最时髦”的生活方式在当代收获新“粉丝”。
非遗美食,也是今年“上海非遗客厅”的一大亮点——药梨膏、和酒昆曲系列黄酒、立丰牛肉干、龙华禅食罗汉饼和绿豆糕、乔家栅糕点、沈大成仙桃贺寿糕点等,分别对应梨膏糖制作技艺、上海黄酒传统酿造技艺、干肉制品加工技艺、龙华禅食制作技艺、乔家栅糕点制作技艺、沈大成糕团制作技艺等“舌尖上的非遗”。
在“上海非遗客厅”之外,民族音乐、汉字创写技艺等各类非遗项目也在进博会新闻中心的各个角落中铺陈,静待大家不经意间的邂逅。
作者:李婷
图:叶辰亮摄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