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要坚持全球视野,对标国际一流,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吸引力反映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体居民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基本水平和优质的质量,让群众获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连续两年顺利举办就是上海吸引力的具体体现。
对标全球一流城市,上海具有三大吸引力
对标纽约、洛杉矶、伦敦、柏林、东京、多伦多、巴黎、米兰、悉尼等30个全球一流城市,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城市生活感受度系统、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统、城市交通网络系统四个维度,以及空气质量指数、就业增加率、营商环境、税收负担、养老、教育、安全、交通等15个细化指标具体计算对比,上海表现出很强的吸引力。
第一,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独特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吸引世界来宾。
上海构建了世界一流的国际机场、海运港口、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络,相互配合协助不断增加旅客和货物运输吞吐量,在30座国际城市的城市交通网络维度的综合排名上海第2,仅次于伦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上海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上海结合科技、文化、历史、自然等不同视角,为世界来宾打造了多彩的旅游资源。
第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各类投资者。
上海长期致力改善营商环境,近三年聚焦减时间、减环节、减费用和奖税,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推出了一系列大力度的营商环境改革专项行动,大幅提高了市场主体的营商便利度。2019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把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的样本城市,其中上海权重为55%。
第三,多元的养老体系、完备的医疗服务、先进的教育和城市整体安全吸引人才安居。
上海通过各项改革,打造全产业链养老的平台体系着力提升养老“获得感”,让各类资源“活起来”,建立养老配套服务、城市适老化改造、老年用品集成等全产业链;上海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病床数增加的同时平均住院日逐年减少;上海拥有各个层级、各种类型与不同投资主体的教育体系,构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适应各类人才自我学习与子女求学的需求;上海有完备的健康安全和城市整体安全系统,适宜各类人才安居。
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第一届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第二届进博会11月2日发布主宾国增加到15个,比第一届增加3个,新亮相的国家超过三分之一,平均每家展台面积93平米,超过第一届20%,境内外专业观众注册超过50万,大大超过第一届。
这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也是上海吸引力的具体体现。
第一,上海会展经济进入“加速跑”时代。
上海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等多项指标均居国内首位、跻身世界前列,是国内拥有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展览项目最多的城市,近三年举办各类展会数量和展览面积居全球主要会展城市之首,具备举办国际大型优秀会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助推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
上海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的最新要求,从管理、制度、手段、共治等方面着力,摸清底细、精准施策、智能管理、市场运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推动进口博览会连续成功举办。
依托进博会,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吸引力
第一,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吸引力。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围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吸引力,通过长三角城市群资源的综合配置,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吸引力。
第二,实施更全面的人才引进政策。
建立特殊人才遴选委员会和人才积分评估机制,对具有特殊技能的顶尖海内外人才,开辟遴选评价特殊“绿色通道”;设计更全面完善的签证和居留许可体系,明确政府鼓励进入的正面清单和不准进入的负面清单,完善外国人才来沪的创业签证、学习签证、人才签证、旅行签证体系;户籍政策保障优秀人才能够在沪顺利求职或创业。
第三,创新科学技术转化落地体系,提高就业增长率。
上海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随着科创中心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在科学技术转化落地为实业方面架起彩虹桥,创新转化体系,提升科技的社会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增长率。
作者:孙红梅(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