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希腊,历史上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之一,也是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国家。
中国、希腊两国建交47年来,双方经贸交往频繁。近年来,希腊和中国在贸易、投资、海运、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合作成果。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项目成为两国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希腊去年参加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今年1月14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中国·希腊国家馆,这也是首届进博会后设立的首个外国国家性展示交流平台。
连通“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
自1972年建交以来,中国和希腊的友好合作关系就一直稳步发展。2016年7月,中国与希腊两国共同发表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此后,贸易、投资、海运、旅游等各领域合作就不断加强。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7年,中希双方进出口总额达到51.8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其中中国对希腊出口47.5亿美元,同比增长13%;从希腊进口4.3亿美元,同比增长51.7%。
今年4月,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希腊作为正式成员加入“16+1”合作机制,使之正式升级为“17+1”合作机制。
中国对希腊出口以消费品和中间产品为主,二者占比之和超过70%,但是随着两国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近年逐渐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其中,消费品出口所占比重上升至40.1%,中间品占比则下降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中国与希腊双边货物贸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资源禀赋特征,中国对希腊出口商品以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而希腊对中国的出口则以资源密集型、低技术含量和中间产品为主。
中希贸易繁荣始于上世纪90年代
其实,希腊与中国的贸易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繁荣。二十多年来,一批批来自中国的新移民逐渐成为希腊产品源源不断出口到中国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雅典和萨洛尼卡,华人批发行大约有400家;而其他分散在希腊各城镇、岛屿和乡村的华人零售店则多达约2000家。
中国是希腊蔬菜、水果、糖制品以及蜂蜜等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之一,中希之间化工产品、医药产品、香料、精油和塑料制成品贸易量较大,矿物燃料、润滑油和饮料及烟草等大类产品贸易也处于较高水平,双方经贸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强。
希腊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支柱产业是旅游业、航运业和侨汇业,而工业制造业则相对不发达,因此与中国优势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两国经济结构形成互补。
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间,中国与希腊货物贸易稳步增长,贸易总额年均增长4.2%。其中,中国对希腊出口增长3.79%,主要出口商品为机械器具、电机电气设备、玩具运动用品等;希腊对中国出口增长13.43%,主要出口商品为石料、矿物燃料、纸浆纸板等。
中希企业相互投资意愿逐年上升
自从2010年以来,希腊成为中国企业乐于投资之地。中国和希腊之间的双向投资主要集中在海运、基础设施、电信和能源领域。中国企业赴希腊投资,为当地带去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比雷埃夫斯港投资项目为例。2008年原中远集团获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2号、3号集装箱码头特许经营权。2010年9月,在中方接管三个月之后,集装箱码头便开始连续实现单月盈利。中远海运投资比港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仅集装箱码头就创造了1300多个就业岗位。该项目为当地间接创造就业岗位8000多个,中远海运还计划恢复比港的船舶修理产业。
在比雷埃夫斯港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并且随着希腊正式加入中国与中东欧“17+1”合作机制,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增强了赴希腊投资的意愿。
2013年,中国企业对希腊新增投资约190万美元,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希腊投资存量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1.2亿美元。至2017年底,中国对希腊投资存量累计达到1.8亿美元。
此外,投资希腊的中国企业还有华为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小米公司等。2017年7月,希腊雅典“金色大厅”(Golden Hall)购物中心开设了首家“小米商店”线下店。
今年4月,中希签署《关于重点领域2020-2022年合作框架计划》,将两国重点合作领域从交通、能源、信息通信领域进一步拓展至制造业和研发、金融领域。
希腊期待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在航运、农业、旅游、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作者:张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 尚宇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编辑:钱亦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