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言,以身垂范。
老师,这个清明,我又想起了你。
又是一年一度清明节,慎终追远、缅怀先贤,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今年清明之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推出《清明忆恩师》系列视频,邀来自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的6位名医追忆逝去的恩师。
面对镜头,这些名医的讲述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老师放心,我们后继有人
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翁心华,人称“感染学界福尔摩斯”,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恩师,翁老自己则是师从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徐肇玥教授。
说起老师,翁心华教授感慨,60年前的“第一面”至今印象深刻——当时的他,大学刚毕业,赶到传染科教研室报到,面见德高望重的徐肇玥教授难免紧张,没想到徐教授见到他,开场白是:“我,就是徐肇玥,我当你的导师,可以吗?”
“当然可以,非常高兴!” 翁心华笑言,很高兴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平易近人,让他这个外地学生的紧张感顿时消除大半。
“认认真真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是徐肇玥教授留给翁心华最深刻的印象。
血吸虫病流行时期,医疗工作者需要“下基层”,用自己的专业为大众筑起防护安全网。徐肇玥教授是其中一员,翁心华教授回忆,当时治疗药物不仅非常有限,还毒性大,有一次病人发生严重的心脏疾病,徐肇玥教授的抢救就是睡在病人旁边,差不多24小时不离开。
就是靠着这样的“不离开”,他们这代人在艰苦的条件下抢救了一个又一个病人。
金汉珍教授是我国著名儿科学家、新生儿医学的主要奠基人,一位德高业精的良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陈超教授认识导师金汉珍教授时,她已66岁,虽已退居二线,金汉珍教授仍在开设门诊、认真查房。
“看了病人以后,她一定要把病人的病床号住院号要记下来。” 陈超教授的记忆里,金汉珍教授经常带着记录本到病房里看孩子们,对某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病人一定会追踪病情变化。
直到80多岁,金汉珍教授还在开专家门诊,想法设法为那些慕名而来的病人解除病苦。
如同翁心华所言,上一代的老师们一路跟随新中国走来,最关心的除了病人,就是我们新中国的医学学科发展,“我想对老师说,老师,我们后继有人,你们放心。”
沿着你们的路,攀登新峰
医学事业的发展,如同火种接力,需要开拓者、领路人,也需要后来者、传承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教授与导师、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陈灏珠教授,就是这样的关系。
钱菊英教授回忆,陈灏珠教授对待科研严谨刻苦、“不断创新”的态度是无比让人敬重的。
建国初期的医学事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就包括心脏导管技术。好学的陈灏珠教授在“心脏导管观摩班”的学习过程中意识到心脏导管技术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就牵头建立了中山医院的心脏导管室(后合并到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心脏导管室),在之后一系列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他不断带领大家提高中国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水平。
在钱菊英教授看来,“陈老师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对目前项目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影响,意义非凡。”陈老为人、为师、为医的品格更是影响着一代代后来人。
我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科奠基人、生殖免疫学领域开拓者李超荆教授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李大金教授的导师。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发出“西学中”的号召,李超荆教授正是在这次潮流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踏上了中西医结合的征途。
七十年代生殖免疫学异军突起,李超荆教授任新成立的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研究所副所长,面对物质匮乏、资金断档等压力,李超荆教授没有放弃,想方设法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开展,这些成功运作的经验,这也为以后生殖免疫的科研发展创造了条件。
李大金教授十分感激导师的培养,感慨道,“没有导师无私无畏的帮助和托举,年轻人是很难成才的”。
上医前辈们传给学生的不仅有仁心仁术,还有学科的接力棒。视频中,李大金教授想对导师说的话情真意切,也是对导师的最好告慰,“我们会沿着你给我们指的方向,经你踏过的道路继续前进,努力成为世界上中西结合妇产科以及生殖免疫学领域的顶峰。”
家国情怀,始终与国家同频共振
有一些爱,无声,却绵长。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青光眼及视神经疾病学科由袁守隅、嵇训传等著名教授创建。
谈及老师袁守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孙兴怀言语中难掩敬仰之情,“老师低调、内敛,学术上发表的论文不多,但非常精,比如对急性青光眼的相关研究在当时国内乃至世界上应该都是领先的,对后来者很有借鉴,不是那种一过性的研究。”
说起恩师的“了不起”,孙兴怀还谈及一件特别往事,袁守隅教授后来被称为“澳门眼科的开拓者”,原来正是在1974年,袁守隅教授在上海进行的青光眼学术研究正处于关键期之际,服从国家召唤,这位上海名医毅然决定远赴澳门进行医学助教,白手起家。
在澳门的30年里,袁守隅教授培养了一批澳门的眼科医生,开创了澳门的眼科事业。不论身在何地,国家永在心尖,专业报国,这是他胸怀家国最好的注脚。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主任胡夕春教授所说的,“老一辈知识分子都有一种爱国情怀”,一路探索、一路与党和国家同频共振。
胡夕春教授的硕士生导师俞鲁谊教授也不例外。作为共产党员,俞鲁谊教授义无反顾冲向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党叫干啥就干啥”。
“除了带领医院参与治理血吸虫,有一段时间,中国的肝癌发病率也比较高,俞鲁谊教授也带队到肝癌的高发区。”让胡夕春教授念念不忘的还有恩师卓越的英文水平,他对上医学子的期待不仅是掌握世界通行语言,更“希望我们中国的医生能够走到国际舞台上去”。
在胡夕春教授看来,老师那一代人“做的是跟跑”,而“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事情,至少要达到并跑,甚至领跑”。
离去的背影,终将成为后辈前行的力量。上医前辈们在医学教育岗位上严谨治学、以身示范,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今,医学大师的学生们继承恩师衣钵,不少已成为医学领域顶尖专家。他们取得的成绩正是对恩师最好的告慰。
先贤精神的恩泽是一部生动的教材,激励上医学子将“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成长成为一名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医学家和拔尖医学人才。
作者:唐闻佳 王洁 张欣驰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复旦上医视频截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