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这一端,应届毕业生的电子简历立时出现;那一端,用人单位的岗位信息、需求条条列明。就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之际,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正式发布“毕业生就业随申码”。这项领全国之先的创新探索,不仅最大限度避免了招聘会现场的人流聚集,也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渠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
一张小小“就业码”,打通了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长期存在的信息壁垒,其背后支撑的正是大数据中心数以亿条计的数据资源。依托于高校、社保、工商等不同部门单位的信息归集,大数据可以分析形成毕业生就业领域相关的个性化一网通办“学生主页”和“单位主页”。“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也得以告别曾经的孤立、割裂现象,高校院所可以通过更智能、更信息化的方式长期追踪毕业生去向。
迭代速度加快,降低毕业生、企业“互信成本”
非常时期,非常速度。自复工复产初期开始酝酿,到真正将就业服务模块载入一网通办,上海仅仅花了一个多月时间。3月20日,市教委、市学生事务中心与市大数据中心合作推出“一网通办”PC端、“随申办”移动端的“毕业生就业”专栏,为学生们提供从推送招聘信息到网上签约的全流程服务。仅仅两个月后,结合随申码应用场景的“毕业生就业随申码”又重磅推出。
为何就业服务信息化迭代速度如此之快?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看来,“这是一直以来想推进的事情,不过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进程”。
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人群密集度较高的线下招聘会处于有序恢复期,更多毕业生、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线上。线上招聘呈井喷式增长,但仍有一个关键问题有待解决——互信成本。用人单位的诚信记录、高校毕业生的学历认证……种种关键数据双方并不掌握。高昂的互信成本也让不少企业此前更青睐线下招聘会。
“就业码”的诞生向全市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更权威、可信度更高的数据。在倪闽景看来,在线招聘的互信成本大大降低,也将有望改变过去招聘会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格局,“线下招聘会容量有限,500家以上企业单位参与已可称得上大型招聘会了,但线上招聘却可以同时涵盖上万家企业”。
“一生一档”“一企一档”,数据库让就业更有策略
互信成本的降低仅仅是第一步。“AI+就业”则是“就业码”更重要的指向目标。
对毕业生而言,人生中第一次择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此前他们深入了解一家企业的方式,大多是透过同校师兄、师姐口口相传。个人评价难免受种种因素影响带上些主观判断,初闯社会的毕业生们无人脉、缺资源,更多时候只好“凭运气”。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直言,建立毕业生就业需求数据库和单位招聘需求数据库,并构建起两者的精准对接机制至关重要。他说:“现阶段要充分发挥云招聘、云指导的重要作用,推进‘互联网+就业’新模式。”
为此,市学生事务中心相关开发团队仍在加紧研究。“我们现在能做到简单的关键词搜索,但怎样通过标签化向毕业生推送理想岗位仍然在摸索中。”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希望能为毕业生、用人单位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
在疫情防控阶段,直观明了的三色“健康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下一步,接入“一网通办”的就业服务模块也将迎来迭代升级——考虑通过“红黄绿”三色码向求职者提示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
除了失信信息,更多增信信息也将被一一纳入平台。比如,企业按期缴纳社保的信息、过往签约数据等,这些增信信息将为毕业生就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开发团队也在思考如何借鉴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已初具规模的“点评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与用人单位高度相关的就业信息。
就业追踪管理,反哺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就业服务接入一网通办后,受益者不仅仅是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院所同样能从中受惠。
就在不久前,与就业服务接入一网通办仪式在同一时间举办的,还有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成立仪式。联盟成员将把所有校招岗位统统接入一网通办,高校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葛卫华认为,这些举措还将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在更灵活的就业匹配之外,高校还能从海量数据中捕捉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关键方向。
什么样的人才受企业欢迎?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在社会岗位中最适用?在就业服务尚未接入一网通办的时代,高校为了弄清这两个问题常常需要一次次进行调研、一项项进行追踪。然而,就是在这样庞大的工作量之下,高校得到的数据也并不完整。“许多高校仅仅能追踪到学生的第一次就业情况,之后的情况就很难继续跟踪了。”倪闽景坦言,单个高校很难扑上太多精力去做这件事,收集到的数据也片面。
就业服务接入“一网通办”后,数据资源满盘皆活。当高校拥有更多毕业生就业数据后,就能精准分析具体专业的实用性,从而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热点问答☆☆☆
Q:毕业生使用“就业随身码”,能享有哪些便利?
A:便捷、融合、实地、随时、不见面办。
Q:随申码有哪些获取的渠道?不同的渠道获得的随申码会有区别吗?
A:首先成为“随申办”实名注册用户后,方式一:打开“随申办”(APP 、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 选择“随申码”进行获取。方式二:打开微信、支付宝或者“随申办”APP“扫一扫”功能,扫码线下张贴二维码,即可获取随申码。数据是同源的没有区别。
Q:“就业随身码”是否有个人数据泄露风险?
A:毕业生个人求职简历信息必须经过本人授权后才能发布。
Q:未来上海的学生事务服管理服务工作会有哪些创新和亮点?
A:将接通企业信用数据,实现通过“红黄绿”三色码向求职者提示风险;将推进张贴码融入“二维码门牌”,使就业管理接入城市管理体系;丰富毕业生的一网通办个人主页和求职简历,实现“千人千面”;将通过AI+一网通办提供更多面向用户的决策支持服务,提升就业质量,切实促进就业,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促进学生事务管理精细化。
Q:“毕业生就业随申码”非应届毕业生能否使用?
A:只有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才能使用。非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扫码,系统会提示无法使用。
文:王嘉旖
问答来源:上海发布
制图/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