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是政协开幕会的关键词,也是整个两会的关键词,更会是整个国家长时段内需要凸显的关键词。
1分钟默哀,开启了“最特别两会”的大幕——昨天下午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全体与会人员默哀1分钟,对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深切哀悼。
特别场景下的特别仪式,诠释的是对生命的珍视、对国民的敬重,更有对人心和共识的凝聚。这种凝聚作用,是仪式的功能,亦是人们对“仪式感”无比重视的缘由所在。
政协开幕会上的默哀,还与政协委员的建言有关,这是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一段佳话——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冯丹龙在今年2月提交了一份仅百余字的提案,建议在今年政协全会开幕式上增设默哀环节,以彰显对生命的重视。在“战疫”最吃劲的时期,“史上最短的提案”得到了“急事急办”的认真答复,并最终得偿所愿。
提案者对民情民心的敏锐捕捉、果断反映,办理者对民情民心的用心倾听、认真回应,都值得称道。某种意义上,这件事更可以被视作“民主”这个宏大叙事的微观写照——充分有效的倾听、协商、沟通、参与,尤其是对民生、民情、民意、民心的充分把握,并基于此作出决策、凝聚共识、凝聚人心,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谛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今年以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为这句话增添了无数注脚,让人一再感受共识的分量。历史也一再证明,什么时候社会共识坚如磐石,改革动力就能充分激发,发展活力也就能充分释放;什么时候共识有所消减,就难免陷入迷茫、焦虑和困顿。
凝聚共识,需要指向人心,而如果凝聚起了直抵人心的共识,应对再大的困难和挑战都会有勇气。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昨天的政协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建言资政是履职成果,凝聚共识也是履职成果,“甚至是更重要的成果”。他也就此讲了一组关系:凝聚共识,“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说教,而是互动式的协商讨论;不是表面的附和敷衍,而是内心的深刻认同;不是快餐式的立竿见影,而是长期性的润物无声”——“是与不是”之间,有方法之别、渠道之别、路径之别,但最重要的还是对民主真谛理解的本质之别。
“凝聚共识”,是政协开幕会的关键词,也是整个两会的关键词,更会是整个国家长时段内需要凸显的关键词。都说今年的两会最特别,因为疫情的关系,时间变了,会期变了,开法变了,外界关注和参与两会的方式也变了。
但再特别的形式,都不会改变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反而需要更好地凸显民主政治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对事关国计民生、时代前程的重大议题的探讨把握上,亦体现在具体而微观的参政议政实践里,体现在一个个代表委员履职建言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至为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通过两会这个民主政治的大平台——也是观察中国民主政治的特别窗口,让声音汇聚起来,把人心凝聚起来,让直抵人心的共识带来最坚实的信念、筑就最磅礴的力量。这是“最特别两会”真正的特别之处,也是制度效能的彰显之处。
来源:上观
编辑:范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