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两会大幕已启。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经历了疫情的考验,面对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104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前期已展开深入调研,提出真知灼见,以“非常之策”交出高质量履职答卷。记者注意到,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六保”等重大任务,以及教育改革、养老照护、医疗保障等民生领域问题,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常态化疫情防控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推到最前线——公卫中心是上海市唯一一家定点收治成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医院。他一边抗击疫情,一边也在不断思考公卫体系建设,拟提交关于建立应对“百年一遇”大疫情的国家应急医学和战略储备中心的提案。他认为,强健的公卫体系应该是永久的“安全堡垒”,不仅在“战时”发挥作用,更要在平时形成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创新中心、财富创造中心。
“在推进疫情防控过程中,加快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的供给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当前应急物资供给在流通、运输、储备、共享等方面,还有些短板需要补齐,以确保应急物资关键时刻用得上。”张恩迪委员建议,可以借助互联网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功能型应急物资信息共享平台。
高小玫委员建议强化公卫人才专业性建设,可以从设定公卫医师职责、提升公卫人才培养水平、健全公卫人才专业性制度等方面着手。
吴凡委员认为最急需培养的,是一批公共卫生应急人才,也就是未来需要的“大公共卫生人才”。今后要进一步做好跨学科人才培养,除了医生以外,其他学科的学生也要有公共卫生视野。她更关心的,是在这批更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在培养出来后,如何在单位中被“用得好”、能“留得住”。这也是她今年提案的重点,她建议,要设置合理的岗位薪酬体系、激励机制,同时赋予公卫人才光明的职业前景,为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建立公共卫生医师制度,参考临床医生的培养模式,形成登记、注册、使用、管理、考核、评价、晋升等一套成熟的制度规范。
张英委员建议加快推进“互联网+应急产业”,推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完善国家级“互联网+应急物资”信息共享平台,与应急产业链的主要企业、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相衔接,建立供需及时响应、物资柔性转产和快速调拨机制。
关键词:“六稳”“六保”
疫情冲击下如何稳定就业和保障劳动者权益是一个必须考量的问题。蔡威委员建议,在应对疫情持续期内的结构性用工矛盾方面,精准了解微观层面的劳动力供需矛盾,并通过区域内和跨区域协调实现劳动力供需对接。对面临长期经营困难的企业由当地人社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引导其采用各类灵活用工制度,以避免在疫情结束后出现大量经济性裁员。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民营企业的作用不容小觑,应该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周桐宇委员这次一连带来三份提案,分别是《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关于激发促进民营科技发展源动力的提案》《政企合作探索“小店消费券”发放新模式》,件件围绕为民营企业纾困。
关键词:教育
近年来,教育焦虑受到社会关注。袁雯委员拟提交提案,建议继续推进各级各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制度上缓解家长对升学的焦虑。同时,持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并逐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比如为在校大学生开设婚姻家庭通识课程,为未来的家长们提供知识和能力储备等。
高职扩招对促内需、稳就业、保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胡卫委员建议,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扩招工作机制,确保学生“招得进、学得好、出得去”,同时充分发挥高职扩招“稳就业,促发展”的政策功效,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职业教育类型化转型发展。此外,他还建议通过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建立利润代偿机制、探索改革办学体制等方式,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
蓝闽波委员将目光聚焦于硕士培养体系,“亟需尽快建立合适的培养体系。”他建议,做好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建立灵活机制、给予导师充分的自主权,打通高校与企业间的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将大学建成没有围墙的知识创新体系”。蓝闽波还建议建立工程类专业型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联动机制,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也可以推动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解决企业需求。
倪闽景委员发现,经此一疫,不少留学生及家长希望能留在国内继续学业。但对本科生来说,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境外学生转学内地的规则,导致这部分孩子如果不重新参加高考,就很难在大陆续读普通高校。“我们本科生毕业拿的是国家文凭,国外发的是学校文凭,公平性是核心症结。”他说,目前他想到的方案,是参考插班生考试制度,在各大专院校设置出国留学生转学考试。不同的是,上海插班生仅面向大一、大二学生,而转学考试可以覆盖本科阶段各年级。待该学生通过国内大学转学考试后,再根据年级、课程等进行学分转换。“今后这类转学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对接规则。”
关键词:养老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远郊和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正在加速,留守老年人已占农村地区人口相当比例。曹阿民委员建议将为老服务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加大都市远郊和乡村地区公建民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缓解农村养老供需矛盾,探索满足乡村老年人在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亲的情况下,提供专业养老照护供给新模式,缓解农村养老供需矛盾。
疫情发生后,相关资料显示老年人成为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最高的群体。对此,冯丹龙委员递交了一份关于促进老龄人口疫苗接种提升总体健康水平的提案,他建议建立老年人疫苗接种规范机制,确定一批老年人专属、免费接种的免疫规划疫苗。针对老年人常见多发且医疗负担重的疾病,可以将相应的预防性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由政府统一采购,按照自愿接种原则,免费提供给老年人接种,快速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在研发与审批方面,冯丹龙建议,加快老年人专属疫苗审批,特别是肺炎球菌结合疫苗、高价流感疫苗、百白破疫苗,并尽快督促带状疱疹疫苗供应,可以多促进老年人专属疫苗研发,他还建议为老龄人口建立疫苗接种档案促进相关健康管理。
作者:周渊 单颖文 占悦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