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一年的粮食产量,能为1亿国人提供一整年口粮。
72年前,这里只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先后由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大军,别羊城、离巴蜀、辞云贵、渡浦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一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拓荒。
72年沧桑巨变,北大荒为国家战略而生,与祖国共同奋斗成长,如今已开发建设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丰盈富饶的中华大粮仓。
2018年9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调研,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总书记的嘱托与关怀,为北大荒人注入了无穷动力。2018年,黑龙江农垦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39.5万亩,粮食调查产量456亿斤,实现“十五连丰”。
北大荒精神代代相承,改革攻坚蹄疾步稳
“我22岁来到友谊农场,一辈子没待够,骨灰也要留在北大荒。”今年88岁的刘焕高老人是北大荒第一代农垦人,“‘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就饭雪花汤’。以前这里没有路,没有房,住在马架子、地窨子里,总问什么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做梦也想不到能成为中华大粮仓!”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老人上了年岁,吐字迟缓,却能将北大荒精神一字不落地说出。
“上世纪80年代,垦区开始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改革经营体制;90年代国家又批准农场建立现代农垦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期改革试验,到2000年完成了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等改革。”回顾改革历程,刘焕高如数家珍。
近些年,一些农场和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为破解政企不分、管理粗放等问题,北大荒人迎难而上,赋予北大荒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2018年底,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成立,标志着黑龙江垦区从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整建制转入集团化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了农垦体制的历史性创新。今年以来,集团加快履行企业经营职能、推进重点企业上市融资,以运营主体的身份在全国各地参与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将113个农(牧)场整合为108个有限公司,全部完成公司注册。
改革红利渐显。今年3月6日,雄安新区传来喜讯:唐河生态产业基地项目方案编制单位比选,北大荒成为中标单位第一名!春暖花开,一些下属农场公司开设的花卉展销中心、旅游农业园红红火火、人潮如织。
“只有全面深化农垦体制改革,才能让北大荒脱胎换骨。我们要在体制改革上实施农业航母战略,闯出一条国有农业经济发展壮大之路。”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董事长王守聪说。
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种地几十年,变化就像天和地!”友谊农场农户李长江感触很深,“就拿育秧来说,俗话说‘好秧八成粮’,育秧太重要了。过去自己在家催秧,少说也得半个月。现在农场提供智能化车间,恒温恒湿,利用水循环智能催秧,7天浸种,1天就能出芽,产量还提高了。”
放眼垦区各地农场,大马力机械、科学化种植早已是日常标配,智能化也在稳步推进。
在七星农场农业综合数据处理中心,巨型屏幕连接着地块里200多个传感设备,实时监测着作物的生长和田间管理情况。
“大田农业物联网,利用大数据技术改变种植生产管理方式。我们在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产品上做文章,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无论身在何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有机水稻种植的水质、土壤、空气情况。”七星农场场长彭荣君介绍。
从开垦初期年产粮只有0.048亿斤,到去年产粮456亿斤,跳动的数字展示着大粮仓的实力。国家需要时,这里会主动发挥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粮食供应紧张,垦区连夜制米,第二天,装满新米的列车驶向北京,摆上了北京各大超市货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用3天时间紧急加工2000余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
历经72年开发建设,垦区已累计生产粮食4370.7亿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444.3亿公斤。目前,垦区四大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成,有效灌溉面积2850.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建成生态高产标准农田26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到99.7%。
塑造品牌延伸链条,农户市场无缝对接
“红色是火龙果的,紫色是紫薯的,绿色是菠菜的……”在江川农场吉裕香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总经理刘明向记者展示五颜六色的“大米面条”。“我过去卖米,去年开始在农场的鼓励下搞大米深加工,两个月销售量就达到10万多元。”刘明说。
“1斤米市场价3元,变成面条就是8元,还供不应求。”江川农场经济管理部部长张凤国介绍,按照总公司“打造新型粮商”的目标,农场致力“全民营销”与品牌效应,让农户与市场无缝对接,实现有效供给和农户增收。
九三非转基因大豆油、完达山“乳此新鲜”巴氏鲜奶、北大荒有机米、北大荒丰缘高筋小麦粉……历经岁月洗礼,北大荒的一张张品牌名片、一件件明星产品在全国亮相。如今,垦区已拥有54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
“5年前我一无所有,在农场号召下开始养奶牛。”长水河农场职工杜龙江曾经是出了名的穷户,这几年终于尝到了生活的甜头,“有完达山撑腰,不管市场咋样,我们收入都是稳定的,一年能挣5万元。”
“品牌是一个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企业坚持与基地牧场签订收购合同,共担市场风险。目前,我们年兑现奶资近20亿元,使10万余农户受益,并拉动相关产业链上近30万人就业。”完达山乳业党委副书记侯雪坤表示。
72年风雨兼程,北大荒收获满满:2018年,集团实现产业增加值1083.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89元,新增就业3.1万人,城镇化率达86.5%,人均住宅面积达32.9平方米。
大地回春。黑土地上的人们在奋斗,黑土地的传奇故事还在延续。
来源:人民网
编辑: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