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8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038.1亿元,同比增长17.1%。
专家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新增利润主要来源于中上游的传统行业,需警惕中上游行业产品价格回升对下游行业盈利水平形成挤压,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企业利润持续增长。
宏观环境有助利润增长
今年以来,我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除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累计增速11.6%外,其他各月累计增速均在15.0%以上。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今年以来工业生产总体平稳,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现代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从工业品价格走势看,5月、6月、7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3个月环比上涨。其中,7月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环比上涨1.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环比上涨0.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环比上涨0.5%。产品价格的回升,带动了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分析,今年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和费用合计为92.63元,同比下降0.38元;其中,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45元,同比下降0.35元。同时,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4%,同比降低1.3个百分点,为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
“此外,受客观环境的倒逼,以及在主观积极性的推动下,许多企业加快推动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也是盈利状况改善的重要动力。”潘建成说。
新增利润主要来源于中上游行业
数据显示,前7个月,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3366.7亿元,同比增长53.4%;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3084.4亿元,增长14.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2587亿元,增长17.8%。
值得注意的是,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9个行业减少。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4.5倍,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36.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5.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7.8%。
新增利润较多的行业主要是:石油新增利润1145.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利润比重为20.1%;钢铁1139.5亿元,占20%;建材797.5亿元,占14%;化工721.1亿元,占12.6%。这些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66.6%。
“这表明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依然主要依靠传统行业,对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分析,石油、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利润增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同比加价抬升作用。随着工业产品价格同比涨幅逐渐收窄,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可能有所放缓。
“石油、钢铁、建材、化工等4个行业占了新增利润的三分之二,主要由于国际和国内工业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支撑。”潘建成分析说,从国内看,需求平稳增长对价格形成了重要支撑。前7个月,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2%,房地产投资增长对相关行业有直接拉动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在连续5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同比增长5.7%,而且,基础设施投资对钢铁等产品的需求有一定的滞后性。从国际方面看,今年以来,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市场在整体升温,其中,石油等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继去年大幅跃升28%之后,今年继续显著攀升。正是国际国内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了上游和中游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对行业利润的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动工业利润平稳增长
也有人担心,上游行业的盈利改善往往意味着下游行业的成本增加,随着价格因素从上游向下游传导,将对下游行业的盈利水平形成挤压。
“从目前看,中上游行业价格持续上涨势头已经有放缓迹象,下游特别是消费端价格基本运行平稳,对下游不会带来太大压力。”刘学智表示,要推动工业企业利润长期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盈利增长,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我们也要看到,未来价格会否持续上涨,仍有着很多不确定性。”潘建成说,从国际看,国际大宗商品整体价格下半年可能继续保持温和上涨,但不同产品价格走势将会出现分化;从国内看,国内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随着房地产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房地产投资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补短板需要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但绝不会以累积金融风险为代价。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动力减弱,将对钢铁、建材等行业的产品价格走势带来一定影响。
潘建成说,企业需要保持清醒认识,依靠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增加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利润增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