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东方》第七第八集播出那天,龙平平发了一条朋友圈,收到上百点赞。
那是《破晓东方》的一段片花:1949年5月27日清晨,与前一夜的炮火声隆相比,城市出奇安静。女孩推开门走上大街,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镜头跟随女孩的视线,走过马路边、屋檐下成片成片抱着枪、枕肱席地而眠的解放军战士;画外音是姑娘用上海方言道出的独白:我们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这样同上海人民见面了。
历史经典一幕的还原,龙平平为这段视频配文:“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能’。”哪支胜利之师会在打胜仗后睡大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就能做到“入沪不入户”;哪支军队不惜以自我牺牲来保全一座城市、一座城市里人民的财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了保护上海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坚决不用重炮,付出了极大战损。
作为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电视剧《破晓东方》的总编剧之一,龙平平说,“从《觉醒年代》到《破晓东方》,反映的就是同一个主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而每每写到“能”的细节、写到牺牲,这位党史研究者总是止不住泪水长流。
还原中国共产党的一场大考,也填补创作空白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彼时,全世界都在看,第一次进驻大城市的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管理好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中国的经济中心。美国人放言:共产党进得了大上海,不出三个月就要退出来。《战上海》讲述的,就是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经受住考验,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解放上海、安定上海,武能安邦、文能治国。
龙平平说:“‘战上海’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执政大城市的能力考验,也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较量。毛主席称之为中国共产党‘赶考’路上的一场大考。”
早在项目的意向阶段,龙平平就关注到了电视剧《破晓东方》。那是2019年,当时《觉醒年代》处于剧本打磨的攻坚期,正是忙的时候。但同时,从刘统教授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改编而来,“战上海”的主题激发了他的创作责任感,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也令他很是期待这部作品。在秦溱带领一些青年编剧完成剧本初稿后,龙平平应邀重新投入到剧组。
从策划到深度参与,龙平平说因为《破晓东方》具有特殊意义,可谓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中填补空白的一部。“作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分类,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每年都在稳定产出,所反映内容包括领袖人物、革命先烈、重大事件等,不一而足。但尚没有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接管政权、巩固政权、如何管理好一座中心城市的典型作品。而这,恰恰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能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破晓东方》的历史方位,就是新中国成立这座里程碑,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应对的一次历史性的“大考”。对我个人而言,反映第一座里程碑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我有《觉醒年代》;反映改革开放,我有《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加上《破晓东方》,正是写全了三大里程碑,贯通了我党百年历史。因此,《破晓东方》的创作,于整个影视剧范畴、于我个人,都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战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鲜活案例
曾经,经典影片《战上海》着眼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与30万国民党军队作战,最终解放上海,让城市回到人民怀抱的故事。电视剧《破晓东方》脱胎自刘统的长篇纪实文学《战上海》,时间线更长,回望了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到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的历程,那一年多时间,涵盖了“打江山”和“治理江山”,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是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政党。
龙平平说,在讲述人民军队进上海收获军事政治双重胜利之后,剧本把大量笔墨留给“治理江山”。“对于一个刚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政党而言,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历史进程中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接管大城市、执政大城市。”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把一个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国民党残余部队、敌特、帝国主义势力鱼龙混杂、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的旧上海,成功地建设成万象更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上海。这是真实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鲜活案例。
解放上海,剧中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开始讲。共产党没有接管大城市的经验,部队进入南京后暴露出对城市管理不熟悉的问题。党中央和总前委反复权衡,做出延缓进军上海的决定,把各路人马拉到丹阳,那就是载入党史的丹阳整训。在那里,他们制定详尽的“入城守则”和“三大公约”,提出军队不入民宅,强调保护上海的建筑,外围突破之后,让大炮休息;保护上海的人民,让炸药靠边。丹阳整训后,每一个进城的解放军将士对细则了然于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严明的军纪送给上海市民第一份见面礼,“政治进城”凝聚了民心。
在龙平平看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细节表征。“打上海最激烈的就是攻打苏州河北岸,解放军遇到了非常顽强的反抗。当时,我们的军队并非没有重武器,我们如果用炮,很快就能解决战斗,但为了保护上海城市,为了让人民少受损失,人民的军队坚决不用重炮,不用毁灭性武器。我们的代价是什么?是很多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那次总攻,敌人在百老汇大厦等高处据点顽抗,解放军因严禁使用火炮的纪律,久攻不下。27军某营营长代降龙与战友组成敢死队,伤亡惨重。
龙平平说,剧本行进至此,“我真的是流眼泪了”。代营长的队伍、一个营的战士、几百人,躺在了冲向百老汇大厦的途中,倒在了冲上百老汇大厦顶层的楼梯上。“我是真的控制不住了。剧本中写道,当代营长冲上楼顶想要升起红旗,脚下的一层层楼梯挂满了我们解放军战士的遗体,极为震撼。我那天看到了这两集,导演做了非常好的二度创作,我又被感动流泪了。”
当晚,龙平平收到了很多微信电话,许多人告诉他这段镜头太感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我们今天上海人民、中国人民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就是答案”。就像《破晓东方》里代营长弟兄两个的名字那样,“降龙伏虎”,活生生的二十多岁,为了上海和上海人民,交付了自己的生命。这一百多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用他们年轻的生命铸成了一座惊天地泣鬼神的巍峨丰碑。
值得一提的是,强攻渡河的紧要关头,解放军却在阵地上救下一名羊水已破的产妇。最后,标志胜利的红旗升起,代营长牺牲,婴儿同时呱呱坠地,弟弟伏虎双手托起刚刚诞生的婴儿,迎着朝阳。龙平平说,荧屏前的他被这一幕震撼了,“这就叫‘破晓’”。
陈毅和陈云是《战上海》的灵魂人物
刘统教授的纪实文学为电视剧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原始资料。但从纪实文学到电视剧,还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塑造,需要根据史料去找到足以支撑电视剧的丰满角色,再用故事把他们串联起来。这道难题若不能攻克,作品就够不上精品。
表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这是电视剧《破晓东方》的主题。先进性需要由人来彰显,主创团队首先找到“战上海”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陈毅和陈云,将他们定为电视剧的灵魂人物。
陈毅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领导人和军事家,博学多才,兼资文武。但在1949年5月27日以前,上海市民对他的认知仅限于威震淮海战役的将军。陈毅会是一位什么样的市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无从想象。如果说“不入民宅”“在市区不使用重武器”等规定令老百姓对共产党建立起第一份信任,那么陈毅在上海主持工作期间始终为500万市民的民生问题奔忙,令上海市民在多年动荡的时局中首次生出了安全感。而从台风救灾到反封锁大节俭运动,再到工厂搬迁、疏散难民,他一直深入人民群众、访贫问苦事必躬亲,更让所有人看到了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区别。
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我们用算盘这一道具,来展现人物不爱说话、谨慎唯实的工作作风。剧中,他一进北京城就去琉璃厂买了大大小小20把算盘,走到哪儿都是一把算盘随身。为新中国当好红色掌柜,要打算盘,他考核干部也要打算盘。算盘的涵义就是从数据出发、从事实出发,调查研究。一把算盘,能让这个人物鲜活起来。
角色层面,剧本结构了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当时处于“战上海”一线的上海市和华东局的领导,包括陈毅、邓小平、粟裕、曾山、潘汉年、李士英、夏衍等。第二层是中央的决策层,包括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五大书记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重,再加上陈云,这一层体现上海与党中央的关系。第三层包含了当时上海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民主工商界人士黄炎培,民族资本家荣毅仁,文艺界的梅兰芳、周信芳、赵丹等人。包括这些真实人物在内,上海的人民群众在接管城市、治理城市过程中发挥出了主人公精神。
全剧涉及的真实人物约有50多个,还构思了大量虚构人物。既有解放和执政上海期间的一些中层干部,他们可能是几个原型人物的集纳;也有功能性的虚构角色,如女经济学家纪南音,没有具象原型,但她在剧中起到了串联作用:一方面她是党中央委派到上海参与经济工作的智囊团成员,为上海恢复经济做出很大贡献;另一方面,她的家族社交圈覆盖了上海工商界人士乃至国民党,她的成长是一名富家女在留学归国后认识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过程。
“从《觉醒年代》到《破晓东方》,年轻观众总给我最多感动”
龙平平至今记得他和导演高希希的初次见面:“解放军露宿街头,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也是电视剧《破晓东方》必须浓墨重彩展现的一幕。我们一直在思索如何找到更好的视角来呈现这经典一幕,而不是如法炮制、复制前人。”1949年5月27日,市区枪声停息后的第一个清晨。上海市民推门出户看到的是,在自家门前,成排的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蒙蒙细雨,从夜晚到清晨,好几条大街都是身穿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不仅老百姓为之震撼,荣毅仁、宋庆龄都叹为观止。“剧中用老百姓的视角来展示这个场面,所有人知道解放军靠得住、中国共产党靠得住。”
剧中这一幕播出后,龙平平又一次收到了许多年轻人的信息,有的表达对英雄的崇敬,致敬先烈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岁月静好,有的年轻人对如今的幸福生活有了更深刻认知。这让龙平平很是欣慰,他坦言在某种程度上,《破晓东方》的创作比《觉醒年代》似乎更难,“《觉醒年代》讲100多年前的事,吸引许多青年人的,首先在于知识上的补充,满足了青少年对历史知识、特别是党史知识的需求。而且,精神觉醒是个永恒的主题,能够在100年间的几代年轻人中引起共情。”他说,《破晓东方》处在既近且远的现代,一些经典作品对陈毅等人的演绎也使得此番创作“珠玉在前”。
但“解放军入沪不入户”那幕播出后,收到年轻人反馈的龙平平又一次被年轻人打动了。“我仿佛在看《觉醒年代》弹幕,有些甚至更精彩。70多年前,共产党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实现破晓东方,70多年过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年轻人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达到共情共鸣,迎接2023年的春天。”
“从《觉醒年代》到《破晓东方》,年轻观众总给我最多感动。”龙平平相信,随着剧情深入,《破晓东方》还会让触动反复发生。
作者:王彦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