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荧屏难得的具有“精神钙质”的电视剧;它凝结了作者10多年的咀嚼沉淀;播出过程中,它位列全国省级卫视黄金时段收视率榜首,同时连续两周在回看数据方面保持第一。
今晚,电视剧《大博弈》播出大结局。剧中关于中国制造业的断代史告一段落,孙和平、杨柳、刘必定等一众角色与观众告别的同时,他们也在国产剧谱系中留下了一段逆风飞扬的传奇,一群或理想如火、或成熟稳健、或野心勃勃却最终困于资本迷阵中的企业家形象。
《大博弈》由上海耀客文化制作发行。剧集讲述了主人公面对国内外诸多对手的步步紧逼,带领企业逆风翻盘,成功推动一家濒临破产的百年老厂打进国际市场的故事。在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创作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大博弈》是一部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表现中国制造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艰难奋斗的崛起之路,书写中国企业家胸怀胆魄和梦想,透析资本市场波诡云谲的工业题材佳作。它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丰富的人性深度、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
以人物历史使命为现实起点,见企业家精神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从选题新鲜、人物生动、气象阔大三个维度认可了剧集的成功,并表示剧集凸显了当代大部分电视剧所不具有的“精神钙质”和“现实主义创作高度和硬度”,“周梅森老师笔下的这种人物身上的英雄气概,这种人性当中的硬度,是他作品一贯的风格,也是我们当前文艺创作当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可或缺的元素。当下电视剧现实题材创作过于侧重在红尘烟火地气缭绕的日常生活,忘记了生活之外还有万千世界,忘记了在寻常的生活当中还有人的胸襟沟壑,还有人的云水襟怀,文艺作品如果不写这些东西,我觉得缺乏高度缺乏硬度”。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对李会长的观点十分认同:“这部作品的价值正在于:一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的企业家精神谱写了一首颂歌,二是在创作思维上,尝试了一种兼容整合、辩证思维的创造思维方式,去反映生活,塑造人物”。
基于对人物的生动塑造,《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认为《大博弈》对极其稀缺的企业家精神的凸显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剧集在精神层面的展现有一个特点,并不是硬给的,而是紧扣跌宕起伏的改革大戏、商战大戏、资本大戏、人生大戏来展开。企业家精神,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时代精神,它既是企业家群体开拓进取形成的,更是时代大潮中形成的”。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表示赞同,并表明“《大博弈》是一部具有鲜明现实主义品格的作品,它不是把个人琐碎的欲望作为起点,而是把人物的历史使命作为起点,不是以消遣为目的,而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目的,通过对社会人生的独到思考来彰显时代精神”。同时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也对剧集企业家精神中展现的人文温暖给予了高度肯定:“这部剧里面体现了比较多的人文关怀,包括‘汉大三杰’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认可,为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理想又互相去碰撞,最后他们其实在实现一个共同的理想。”
触及中国制造行业肌理,见中国制造发展历程
研讨会上,耀客文化副总裁、总编审孙昊复盘项目筹备时提起,在同类题材中主创们希望能够重新破题,从一个切面展现出国有企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从新视角进行一些探索。作为现实题材领域的核心头部创作者,编剧周梅森在该剧中坚持其一贯创作理念,从现实出发,“以改革开放的参与者、目睹者的视角,把这个伟大时代的本质写出来,把那些奋斗的、为中国制造的崛起、为民族伟大复兴的奉献的一个个企业家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刻画表现出来”。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大博弈》的创作,能够真正触及到中国制造业的行业肌理,是站在比较大的气度和格局之上观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说:“这部作品能够把目光聚焦于中国的重工业、制造业、乃至金融业,讲述这样一个实业兴国的故事,这是主创的文化自觉意识的体现”。
剧评人李星文认为:“《大博弈》把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辨证关系说清楚了,我深深感受到它对市场经济的赞美。向专业性要戏剧性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出路之一”。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CEO陈思劼更是为剧集所展现的专业化题材下的行业故事进行点赞:“深入描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间的复杂关系,冲锋陷阵的改革者在制造业中搏浪潮头,力求呈现给观众一段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屹立于世界制造业之林的真实而又鲜有人知的行业横截面”。
作者:王彦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