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观风寨,山路险峻。那些渴望改命的人,一边走一边用木棍探路,渐渐地,有了路。
曾经的雷家,一碗炒鸡蛋让着吃,全家生计都牵系于仅有的耕牛。但后来,凭着自力更生,凭着滴水穿石的精神,他们一步步完成求学、成家、立业,实现美好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10月17日,电视剧《那山那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该剧从真实事件中提取素材,讲述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的观风寨雷家三兄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创造美好生活的励志经历。全剧故事从观风寨的窘迫讲起,也从雷家兄弟的生活至暗景象讲起,把观众带回剧中人脱贫前夜,看看那些普通人的奋斗是如何汇成了时代的奋进。
该剧由杨铮、铁伟光、张植绿等诸多实力派演员联手,演绎三兄弟通过“开山”“闹海”等改变家庭命运与全村发展的历程,展现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崇尚信义、坚韧不拔、刚正勇为的精神品格和敢占先机、勇当时代弄潮儿的勇气与智慧。老戏骨张光北、何政军也再度合作,力求以“有筋骨、有温度”的鲜活形象,带领观众感受时代奋斗的印记。
首播后,朴实的人物、贴地的剧情触动人心。
生活流的细节还原脱贫路上的点滴
通往寨子的山路、寨子里人们的餐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常,《那山那海》一开篇便用这些生活流的细节把观风寨的险峻地势和窘迫生活条件介绍给观众。那山路是老人口中“猴子才走”的路,却是村里通往外面世界唯一的路。雷家餐桌上那碗大米,是家里仅有的粳米,而且还是乡亲接济的。三兄弟的餐桌上,米汤兑水可以兄弟间匀着喝,一碗炒鸡蛋在兄弟间几经推让,吃完后碗边的油水还要舔舔干净。
屋漏偏逢连夜雨,台风来袭,雷家牛棚垮塌、仅有的牛被砸死,村里唯一的学校则风雨飘摇。雷家的生计、观风寨村民对好日子的期许,眼看着都要被风雨冲垮……而与此同时,乡亲们对奋斗的认知分歧、对领受救济款的不同观点,也被剧集一一呈现。
导演张卫之所以用生活流的细节将脱贫前夜细细道来,因为脱贫致富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投射在日复一日,关联着每个个体幸福指数的切实生活;因为脱贫道阻且长,环境的艰苦、条件的制约、个体的理念差异等等,每一步向前都需要凝聚理念的同频与奋斗的共识。
制造这些细腻表达,离不开剧组的“沉浸式”创作。
作为一部年代跨度较大的农村剧,《那山那海》拥有很强的时代烙印,导演张卫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在服化道摄录美等创作全流程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地刻画出了区域的、民族的、大众的生活气息,以逼真的历史氛围带观众入戏。随着后续剧情推进,剧中还将呈现不同阶段的百姓生活原貌,观众能从中感受到剧作背后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为让剧作进一步求真求实,导演对故事里相关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进行了着重体现。剧中的大黄鱼养殖、大规模葡萄种植等均具有现实根基,能凸显当地人民“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做强做大山海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演员们也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深入生活,力求将大山里的生活特色、语言特色、文化特色等,呈现给观众,做厚剧作的真实基底。
以朴实的人,写出困境中为梦想拼搏奋斗的样子
前两集,《那山那海》细细描摹环境的困厄,同时也把把个性鲜明的雷家三兄弟介绍给观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生存条件严苛、物资短缺的观风寨,雷家大哥雷铨水性格温和、淳朴善良,从小就和同村姑娘菊仙缔结了“娃娃亲”;二哥雷恒水个性有点“虎”,是家里最有主见、最能拿主意的一个;三弟雷德水一心向往走出大山去求学,但要成为家中“顶梁柱”,他还需要更多勇气与担当的磨砺。
从雷家三兄弟到整个观风寨的乡亲,剧作聚焦这一群朴实的人。初始时,他们各有各的局限,也各有各的可爱之处。跟随他们的亲情、爱情、事业的故事,剧作将着力反映一个个鲜活个体如何在时代发展中奋力攀登的过程。通过个体遭际展现大背景、大事件、大思想,以个人成长折射大山人民的性格与品质,传递奋斗的足音。
随着剧情展开,雷家兄弟下山后第一次见到无边无际的大海,他们内心泛起波澜,摆脱贫穷、拥抱新生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尽管这条道路注定布满荆棘,但秉持大山人民“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力量,他们将一步步积累致富经。
观众将看到,拥有愚公移山精神品质的老大雷铨水如何为村里发展开辟致富道路的上下求索;敢闯敢拼的老二雷恒水如何积极投身红膏蟳养殖,敢与商界对手过招;勤奋笃学的老三雷德水,用知识改变命运后又是如何投身国家的扶贫事业,回报养育他的大山。
导演表示,剧中的雷家三兄弟,就宛如大山中的“弱鸟”,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以先富,雷家三兄弟敢为天下先的爱拼精神以及带领百姓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精神,正是大山人民的脱贫写照。此外,剧中几代人不同的奋斗历程,从“开山”“闹海”到互联网电商驱动产业发展等,也将通过脱贫路上的关键人、关键事,彰显出新时代奋发有为的担当和民族团结精神。
作者:王彦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