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光头上三根毛,圆圆鼻子往上翘。” 2022年6月15日是《三毛流浪记》发表75周年纪念日,这部由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没有文字的文学巨作”在几代人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半个多世纪以来,《三毛流浪记》以多种版本在国内外发行,电影理论家、剧作家柯灵在香港版序言中写道:“《三毛流浪记》是一部很有趣味的小人书,也是一部给成人看的警世书。三毛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阴影,也带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向世界呼唤和平,呼唤公正,呼唤仁慈,呼唤同情,呼唤人道,呼唤文明!”
1935年7月28日,《晨报》副刊《图画晨报》首次刊登了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漫画。早期三毛的故事以幽默风格为主,三毛是穿梭在上海马路弄堂里的小小顽童。抗战爆发,三毛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抗战期间,张乐平用漫画宣传抗战,不仅为三毛的创作积累了素材,也坚定了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想法。
抗战胜利后,张乐平回到上海,继续创作三毛的漫画。1947年初,张乐平亲眼见到一夜间有两个流浪儿童因受冻挨饿而死亡,激发起了向民众呼吁和控诉不平等社会的激情。他穿上破旧的衣服与流浪儿一起坐在街边,在流浪儿最多的郑家木桥和他们交朋友,并开始创作《三毛流浪记》。
1947年6月15日至1948年12月30日,《三毛流浪记》在上海《大公报》连载,流浪儿三毛迅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随着报纸上的每日连载,大人小孩都为三毛的经历时而忧愁,时而惊喜,时而伤心,三毛的命运成为当时上海市民生活中关心的要事。
《三毛流浪记》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后,不少电影公司不约而同地想把《三毛流浪记》的故事搬上银幕,经过比较和选择,张乐平授权独立制片人韦布,交由昆仑影业公司拍摄。电影于1949年1月成立摄制组,2月确定主演人选,4月1日在上海外滩开机。影片制作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到1949年9月拍摄完成。1949年10月,《三毛流浪记》与观众见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公映的第一部国产故事片。
当年八岁的王龙基成功塑造了正直顽强、聪明伶俐的“三毛”一角,“三毛”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经典的儿童形象。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中还罕见地出现了众星捧月的盛况,当时众多电影明星包括中叔皇、上官云珠、黄宗英、吴茵、赵丹、奇梦石、林默予等出于对流浪儿童三毛的同情和喜爱,都甘心无偿为一个普通的小演员当配角。
三毛诞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小三毛乐观可爱的形象依旧不时出现在人们身旁,就像张乐平生前曾说:“三毛是他献给全国少年儿童的礼物。我们希望三毛不断有新的故事告诉热爱他的读者,成为孩子们永远长不大的好伙伴。”
作者:王筱丽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