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浪叠洪波,从世界屋脊出发,流经中国九个省区,不舍昼夜奔流入海。
一条中华民族母亲河,千百年来留下无数荡气回肠诗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辽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磅礴,至今仍被代代传颂。人与河,在悠悠岁月中共生。
“搞好生态文明,不仅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也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呼声。”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
……
这条母亲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分量很重。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重点项目,《奔跑吧·黄河篇》第二季以“黄河生态经济带”作为依托,走进沿岸城市,饱览全新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这条“母亲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稳步展开。传承黄河文化,造福人民百姓,每个城市都焕发光彩,在农业、教育、人文等多个层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
节目聚焦“共同富裕”,从科技兴农、大河变迁、大国重器、能工巧匠等不同主题切入,用镜头记录黄河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变化,展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成果,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农业发展,累累硕果关系国计民生
节目第三期来到甘肃兰州的“世界第一古梨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一”,一方面因为这是种植面积最大的梨园,另一方面因为这是最“长寿”的梨园。寻常梨树最多存活100年,而这里的梨树凝聚二十多代的心血,集合各种技术,生长了300多年还在盛果期。兰州人民引来黄河水灌溉,发展梨树的广泛种植,依靠母亲河的滋养,用勤劳与智慧谱写出横跨百年的壮丽篇章。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其实这一季《奔跑吧·黄河篇》第一期就前往了“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展现寿光劳动人民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冬暖大棚技术,将蔬菜输送到千家万户。时代发展,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但黄河对沿岸老百姓的孕育从未停止,劳动人民对土地深沉的爱从未改变。
行业兴盛,催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随着社会的改革,多年来各行各业都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第二期节目组就曾前往山东蓝翔技校,通过嘉宾与学校师生的互动,让观众了解到这座耳熟能详的技校在建校37周年间培养了50多万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持,毕业生还参与过京九铁路线、京福高速、南水北调工程、移山填海工程等关键工程。在济南职业学院里,节目展现了很多新兴专业:战斗机发动机维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器人系统集成、VR设计。很多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技术人才缺口,又带动着职业教育的繁荣。作为国家定位的“黄河战略龙头”,山东紧跟时代脚步、先试先行,在国家扶持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百姓看到了其广阔的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推进了各类专业人才在我国发展建设中发光发热。
人文脉络,发展渗入生活的每一寸肌理
除了农业、教育,《奔跑吧·黄河篇》第二季也着重展现着黄河沿线城市的人文特色。节目第三期在兰州,通过一封来自30年前的信件串联起这座城市发展的脉络。当年的一碗牛肉面,到现在依然占据着兰州美食中心的地位,并且规模更加扩大、经营更加规范,每天的供应量达到了100万碗以上。当年的梨园现在依旧枝繁叶茂,一口冻梨不仅是当地人的美味享受,还吸引了四方游客前来品尝。当年才刚问世不久的杂志《读者》,现在已经成为亚洲发行量最大的杂志,累计发行量超过了21亿册,它不仅代表了好几代人对于刊物的认知,更如同一个窗口向世人不断传达文字的力量。而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中山桥,更是几代人心中不变的地标,见证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变迁,汇集了关于一座城市的点点滴滴。节目通过一碗面、一只梨、一本书、一座桥,展现了兰州30年的发展变迁,浓缩了黄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广大人民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提升。
回首过往,我们的发展变化在餐桌上、在工作中、在阅读里。《奔跑吧·黄河篇》第二季紧密贴合时代脉搏,通过黄河生态经济带不同城市的体验感受,展现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对社会发展的赞美之情和继续前行的美好向往,做城市的推介者、做发展的见证者、做时代的歌颂者。
图文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浙江卫视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