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段吐槽视频网站会员的小品走红之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迅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数据显示,综合来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首播数据似乎略低于行业预期,作为一档全新的综艺,从零出发的破圈,这条路必然不好走。
节目的口碑并非一边倒的褒奖,有观众认为节目出奇好笑,新颖又有创意;也有网友完全get不到笑点,是演给嘉宾而非观众看的,弹幕上经常飘过一串问号。还有声音认为,相较之下,《喜剧大赛》让人失望的反而是五位导师,感觉挺浪费阵容的,时不时看到主持人马东一阵“尬笑”望向嘉宾和观众,似乎在“讨”笑声。另一方面,专业喜剧演员导演们在点评上乏善可陈,没有输出什么高质量内容,更多是泛泛而谈。
不难发现,节目延续了《乐队的夏天》的科普性,有意的让观众感受sketch素描喜剧、漫才、音乐喜剧、正剧喜剧等不同喜剧形式带来的冲击,推动多种喜剧形式走进大众的视野,为喜剧演员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大赛特意启用了许多喜剧“生面孔”, 邀请55位喜剧人灵活搭档组成“喜剧小队”,通过共同创作和不断的公演磨合重组,最终形成2021“新新喜剧社团”。
这样的赛制有利于将每位演员的创作价值发挥到最大,碰撞出更新鲜的内容。
比如,讲述社牛症遭遇社恐症的《大巴车上的奇怪邻座》将漫才这种喜剧形式带到了舞台上,具有画面感;《父子的心声》运用音乐喜剧的形式,在题材上相当新颖;吐槽互联网付费机制的《互联网体检》讽刺了众互联网公司种种不合理的敛财套路,引起观众共鸣;《一心不能二用》呈现了“声画不同步”发生在人身上时的滑稽场面,设定有点无厘头。
全场最高分的《三毛保卫战》呈现了社畜群像,从刁钻视角生动呈现了秃头焦虑,特别是最后“做毛不易”的谐音梗,一语双关。
喜剧综艺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独特的视角、夸张的表现形式、诙谐幽默的台词和充满“流行梗”的包袱,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能够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求到一种心理慰藉,同时通过戏谑社会现象的方式引人深思。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已经成为了综艺领域中的一种“刚需”。
不够,身处随时能发出“哈哈哈哈哈哈哈”的时代,对舞台上的喜剧人要求自然也就更高。哗众取宠的自我调侃、日常中习以为常的笑料已不再能满足观众,“雅俗共赏”和“批判现实”的尺度拿捏显得更为重要。
此前马东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重点不是“生产喜剧明星”,而是关注“喜剧作品诞生的过程”,因为喜剧本身更值得关注,而喜剧明星是这档节目必然产生的结果。
但从马东的“尬笑”,还有黄渤、徐峥、于和伟和李诞的生硬互动里,这些有名的喜剧人在很多时刻总有“刻意搞笑”之嫌,和背后不少观众的“冷漠脸”形成鲜明反差。
逗人笑,真不易啊。
图文综合:媒玩、DataENT数娱、八卦先生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黄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