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人物写好,戏才能有底气。
经过几年的剧本准备、长时间的艰苦拍摄和繁重的后期工作,电影《长津湖》在国庆档上映了。
《长津湖》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东线战场上,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克服缺衣、少食、极寒等难以想象的困难,不怕牺牲,英勇奋战,敢于胜利,重挫美军精锐的陆战第一师,改变了敌我之间的战略态势。长津湖战役以“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彪炳于我军战史。
《长津湖》原计划在2019年开拍,因疫情发生暂停,2020年再次筹备时重新组织创作团队,由我、徐克、林超贤3位导演分工拍摄影片的不同部分,确保充分利用秋冬季的拍摄时间,还原1950年深秋和严冬的全部戏份。我这支摄制组于去年11月率先在当年志愿军第九兵团的集结地——浙江开拍。3个摄制组同时开拍一部电影,是中国电影制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摄制组最多时有近7000名台前幕后工作人员,他们操持着几百台各式车辆、无数摄影灯光器材、复杂的现代化战争装备、枪械重炮道具以及置景工作、战争场面的大规模爆破、大量的战场化装和服装工作,还有数千个后期制作的特效镜头。《长津湖》的拍摄,提高和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能力和水平。
我在创作《长津湖》的过程中,体会最深刻的就是——写戏要写人,写戏先写人。许多战争电影的成功都是因为写出了鲜活生动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塑造,就没有观众情感的寄托点;没有惹人喜爱的人物,就不能引起观众的关切和共鸣。只有人物成功了,才能带领观众走进战争,观众才会和银幕上的战士共情,在几个小时里同生死、共患难,心为他们痛,泪为他们流。
《长津湖》也不例外,我们要让观众的情感体验建立在对人物的认同之上。
首先,要拍出我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士气。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军队可谓举世闻名——英勇作战、以弱胜强的传统是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培育起来的。这支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这是我军特征的生动写照,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生动写照。长津湖战役的主要参战部队是华东野战军第九兵团,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和兄弟部队一起横扫华东、解放上海,是一支胜利之师,因此整体的精神面貌必须饱满。我们拍摄了九兵团行军和倾听司令员宋时轮动员讲话时的雄壮军威,为战争中的浴血奋战奠定了精神基础。
其次,我们在每一个具体人物身上下功夫,写出他们的个性。不仅作为主角塑造的伍千里、伍万里兄弟俩性格突出,他们所在的七连其他将士,一个个或爽朗,或豪放,或冷静,或机智,笑口常开,勇敢善良。无论是家乡还是军列,车站还是战场,我们都试图在情节进展中给人物定调子,给群戏打基础,为每个人留下其后发展空间。两位编剧都为银幕上的人物再现,进行了充分的构思和准备工作。只有把人物写好,戏才能有底气。
同时,为了表现领袖人物的重大决策,我们专门搭建了丰泽园、颐年堂等领袖人物举行会议的场景。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保家卫国”为号召,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得到全国人民的热切响应,这个事实,体现了领袖人物和人民所具有的共同意志。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拍摄九兵团大军到达东北辑安车站准备入朝这场戏时,北京的气温突然降到了零下18摄氏度,是入冬后最冷的一天。伍千里、伍万里和所有扮演七连战士的演员们却兴高采烈,他们穿着和当年九兵团战士一样的薄薄夹衣,不畏严寒地拍摄了一整天,双手冻僵了,吐气成霜。他们说:“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才能拍出真实,我们现在终于明白志愿军战士们该有多冷了。我们才坚持了一整天,他们坚持的是整整一冬天!”
在拍摄战斗场面时,扮演志愿军战士的演员们更是不畏艰难地努力入戏,他们顶着爆破炸点,冲破硝烟,在英勇奋战的志愿军精神鼓舞下,出色完成了拍摄任务。
我也曾在少年时代入伍参军,在军队度过了5年青春时光,因此深知这支军队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从何而来。为正义而战、为和平而战是我们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源。《长津湖》的拍摄,让我有了回到军队的感觉,像是又和战友们一起奋斗、一起喜悦,也一起悲壮——哪怕再多的磨难与牺牲,我们也要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作者为电影《长津湖》监制、导演)
转自人民日报
编辑:陈熙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