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岁月》第二季海报
为什么延安被国际友人和进步人士一致视为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之城?为什么各抗日根据地不断发生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故事?
8月15日,即日本战败投降76周年纪念日当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百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第二季在CCTV-1综合频道及CCTV-9纪录频道开播。
作为迄今容量最大的红色纪录片,《山河岁月》的第一季曾在5月播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伟大建党精神在纪录片的客观陈述中熠熠生辉,受到数亿观众和网民的追看、追捧,成为现象级纪录片。此番播出的第二季依旧“以史传人,以人叙事”,将以22集、每集25分钟的体量,描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雄画卷。纪录片正以广阔的视角、生动的细节、真实的影像,引领观众从这些感人的篇章里读懂中国共产党何以从胜利走向胜利。
历史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山河岁月》第二季以《古城风云》开篇。这一集不单单着眼于西安事变惊心动魄的14天,而是把叙事重心前置。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以珍贵影像、史料著作、专家与历史事件后人的讲述,讲清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国共产党接触的经过,厘清他们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更阐明——经历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风云岁月里高举抗日救亡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才最终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除了关键性时间节点、重大事件等,纪录片中还穿插不少触动人心的细节,能让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进程。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
比如,片中提到红军俘虏高福源的名字。1935年,这名原东北军107师619团团长及部下1800余人被俘后,在苏区的所见所闻让他真诚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他主动向彭德怀提出,愿意返回西安劝说张学良。
比如,纪录片回首了1936年上半年红军与东北军第17路军之间的一段往事。彼时,双方实际已停止敌对行动,在曾经对峙的前线,红军宣传队演出抗日剧目《亡国恨》,被迫“不抵抗”的场景令台下观看的东北军官兵哭声一片。
▲滹沱河畔的西柏坡
又比如,洛川会议后,中共中央未待八路军改编就绪,就令其誓师出征、挺进抗日前线。其间,许多红军战士不愿将头上的红五星换成白帽徽,朱德、贺龙、刘伯承等分别晓之以大义:“换帽子算不了什么,那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我们人民军队的本质不会变,红军的优良传统不会变,我们解放全中国的意志也绝不会动摇!”
正是秉持人民军队不变的革命性质,中国共产党带领此后八路军东渡黄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山地游击战争,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也正是因为坚守对人民的忠诚、抱定坚定信仰,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胜利。 《挺进敌后》 《白山黑水的记忆》《密林中的日记》 《大江南北》等篇章里,都为观众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如何以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气壮山河的史诗。而耐人寻味的是,当一代抗日名将黄显声、吉鸿昌因加入共产党被蒋介石视作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另两位抗日名将张自忠和戴安澜壮烈殉国,共产党人却同声悲悼,千秋铭记。
《山河岁月》用客观的纪录片语言,让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确确实实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以第三方的国际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
抗战时期的中国,一直有一批国际友人关注着延安。
最早来到延安的美国情报官卡尔逊很早就注意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把自己的观察写进了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 《观察延安》通过卡尔逊、史迪威、谢伟思对延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印象,以“第三只眼睛”看待红色中国,为今人留下国际视角下的特殊记忆。 《不远万里》一集中,中国人民熟悉的白求恩、马海德、林迈可等国际友人的故事一一呈现。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延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白求恩(右)、林迈可(中)、聂荣臻在晋察冀根据地
而另一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甘宁根据地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采访。在斯诺的影响和带动下,到延安访问的外国记者和作家、学者越来越多。事实上,对于一批手持照相机和摄影机的外国人来说,中国的两种前途与命运早已写就。用镜头记录的红色中国,业已表达了这批外国友人的立场和态度。《红色中国纪事》将会讲述著名纪录片导演伊文思、战地记者卡帕、美国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法国摄影家布列松在中国的经历。他们已经看出一个时代即将过去,新的纪元就要开始。
▲哈里森·福尔曼日记
第二季的最后两集《滹沱河畔》 《土地诗篇》记录了新中国呼之欲出之际,毛泽东与中共中央最关切的问题:如何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如何让千百万农民翻身解放。回顾那场伟大而又影响深远的土地改革运动,纪录片同样以国际视角切入。70年前,几位外国人参加了中国的土改运动,为后世留下两部在西方很有影响力的著作。韩丁的《翻身: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伊莎白·柯鲁克和大卫·柯鲁克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两部著作指向同一个主题:中国共产党如何让农民获得土地。
作者:王彦
制图:李洁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