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力青年艺术人才跨界出圈,为中国青年艺术家多元化的艺术手段提供“创意、包容、联结、相遇”的实践机遇?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挖掘及培育中国新生代艺术人才,“前滩31”与“爱丁堡前沿剧展”联合发起了“前滩31青年创艺计划”,经过两个月的海选,从190件投稿作品中,最终遴选出15件作品入围。
日前,一场嘉宾对谈在沪举行,同时揭晓15部入围作品:舞蹈剧场作品《图景》、戏剧作品《你喜欢高椰子树,还是矮椰子树?》、交互式声音剧场作品《痴人说梦》、形体戏剧作品《惜别》、多媒体舞蹈剧场作品《感官梦境系列》、声音旅程+环境戏剧作品《我们到哪儿了》、音乐舞蹈剧作品《无常》、粤语音乐剧作品《月与歌》、舞蹈作品《我愿意》、融合性表演艺术作品《蜗牛邮局》、戏曲/布袋偶戏作品《花木兰》、舞蹈剧场作品《暗涌》、舞蹈剧场作品《云》、物件剧作品《傘》、以及机器臂与舞蹈作品《房屋地理学》。
例如,交互式声音剧场《痴人说梦》是一部以声音引导观众互动的作品。二十名“痴人”走进谷型的梦境空间,按剧本中提到的“质数螺旋”入座,其他51名旁观者坐在非1的座位上,所有人面向1。 这个作品是希望探索怎样让观众成为作品中重要的部分。每一个参与者的发声像一个大脑神经元活动,发声的交替构成神经元的联通,随着演出进程渐渐激活一片。作品手段新颖,是比较少见的剧场类型。
又如,《我们到哪儿了》是一个“声音旅程+环境戏剧”的漫游式体验。 50位观众将戴上耳机一同出发,通过移步换景,在某个转角惊喜地和音频故事中的主角不期而遇,从而进入现场表演,完成由“耳听为虚”至“眼见为实”的认知跨越。舞蹈《我愿意》尝试探索京剧中打击乐器同现代舞的身体结合,传统戏曲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在作品当中,呈现时间的变化、人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活动。
作为具前瞻性与创造力的生活目的地,“前滩31”将文化、艺术、商业、生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在“城市和企业共建,艺术与居民共生”的思考和经验,让每一个人在平凡日常中,感知艺术文化,尽享美好生活。“前滩31”文化演艺中心业务总监赖淑君说,“我们不只是在盖一栋剧院,更重要的是里面的内容和创造内容的人,创艺计划的发起初衷,就是希望能够集中资源与经验,来打造一个支持青年艺术家的平台。”
除了对入选作品进行观察、拍摄记录、和协助提供专业帮助之外,“前滩31青年创艺计划”还邀请了涵盖戏剧、戏曲、音乐、舞蹈等各表演艺术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士组成评委会,就作品的艺术性、创造性、视野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并为拓展青年艺术家的潜能提供创作建议。评委会成员包括,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黄若、著名舞蹈家、先锋编舞家侯莹、JZ MUSIC创始人任宇清、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著名戏剧制作人袁鸿、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等。
照片由爱丁堡前沿剧展
作者:童薇菁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