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比歌更高大上”?“美声就是歌剧”?对于声乐普及中普通观众容易混淆的话题,沪上流行美声组合“Vocal Force 力量之声”亮相沪上行知读书会之“古典音乐季”现场,宋罡、余笛、王志达三名教师一展歌喉,来了一曲意大利组曲。曲毕,顺着美声的时间轴梳理其来龙去脉。
声乐表演可分为两大体系,歌剧、乐剧、音乐剧、戏曲等戏剧类,有一定的唱腔和角色感,艺术歌曲、套曲、民歌、流行歌曲等歌曲类,精致而细腻。在他们看来,我们需要打破“剧比歌更高大上”等惯性思维,用平行宇宙的概念来理解它们的区别。
其中,声乐尤其是歌剧部分衍生出“声部”的概念,那么,是不是唱得高就是高音,唱得低就是低音,男中音是不是又没有高音又没有低音的声部呢?“歌剧中,声部实际上是由角色来决定的。有些女中音也可以唱男高,有些男中音也可以唱女高,有些男高音也可以唱得很低。声部并不是用音区来区分,而是用音色和角色。人声的构造其实跟器乐是一样的,我们的声带就像琴弦,有长有短,有薄有厚,因而有不同的音色,区分出不同的声部。”
此外,歌剧与美声也很容易混为一谈,但其实,歌剧和美声不属于同一范畴,歌剧有戏剧性,是一个题材、一个作品,美声Bel canto则是一种音乐风格。
西方音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17世纪巴洛克音乐兴起,可以听到非常复杂的声乐结构。“巴洛克”意指不规则的珍珠放在一起,最初带贬义,人们用它来讽刺风格的繁琐。后来经过巴赫、亨德尔等人的努力,巴洛克音乐最终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力量之声”组合谈到,巴洛克时期有一类特殊的歌手——阉人歌唱家,为留住美妙的童声,人们对孩童时期的他们进行阉割。长大后这些歌手拥有小孩时期的声带和成年人的肺,他们的演唱技术效果空前,活动现场播放的电影《绝世艳姬》就让大家感受到这种“可怕”的震撼。作为一种教会陋习,这一特殊唱法已不复存在,但正是这些歌手奠定了歌剧的辉煌。
巴洛克时期讲究即兴创作,谱子上的三个音符可能要即兴唱两分钟,歌手因而凌驾于作曲家之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流量”担当。进入古典时代后,音乐慢慢地走向规范,如莫扎特作品《魔笛》中的花腔女高音,虽然华丽,但都是作曲家提前写好的,歌手唱得非常规范,没有一个音是自己添加的。
古典时代是“立了规矩”的年代,而到了浪漫年代——美歌时代,这一规范又被打破。音乐戏剧性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接地气,出现了《塞维利亚理发师》等众多展现平民阶层的作品。
比如,威尔第是美歌时代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作品《弄臣》诞生了歌剧有史以来最精彩的一段四重唱。在同一时间,四个角色完全不同的情感完美地交织在一起。美歌时代之后,真实主义歌剧出现了,戏剧张力更强,氛围感更重,音乐形式越来越像电影音乐了。法兰西戏剧《卡门》是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是比较少见的以女中音为主角的歌剧。《波希米亚人》《托斯卡》与《蝴蝶夫人》等是普契尼代表作,在他之后,意大利经典的歌剧时代基本上就结束了。
艺术歌曲是声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一种体裁,深受浪漫主义作曲家喜爱,其中,德奥艺术歌曲在19世纪西方音乐中居重要地位。音乐剧是音乐、歌曲、舞蹈、戏剧、杂耍、特技和综艺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它的独特性在于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流行美声的代表人物有沙拉·布莱曼、安德鲁·波切利等,演唱组合有美声绅士(Il Divo)、飞翔组合(Il Volo)等。
巧合的是,“力量之声”与行知读书会渊源颇深,每次读书会开场前播放的《爱满天下》就由“力量之声”演绎,在他们的现场真人版中,行知读书会之“古典音乐季”落下帷幕。据悉,行知读书会位于沪太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知行合一 文教结合”的理念,通过“读书会”“赏艺会”“影评会”等形式,开展文学艺术的导览赏析,构建书与人、人与人的相遇空间,以期成为上海人的公共书房、市民周末生活的新选项。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