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90周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原创话剧《作家在地狱》。昨晚该剧在上话D6空间首演。作品以“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一位女性作家——冯铿为灵魂人物展开剧情,舞台上,全金属元素的布景,敲打得呲呲作响的铁网,压抑冰冷的监狱氛围,带观众穿越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1931年2月7日夜,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名作家遇难龙华监狱。《作家在地狱》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左联五烈士”里唯一一位女性作家冯铿,在生命的最后15天里,面对的是一个成天混日子的小看守员曹汉民。女作家与看守员,都是24岁的花样年纪,命运却截然不同。冯铿一腔热血,即使身处最黑暗的地狱也坚持用纸笔持续战斗;曹汉民自我麻痹,以为在战乱年代对暴力誓忠,有朝一日就能摆脱暴力。这两位同龄人,究竟谁在人间?谁,又在地狱?
《作家在地狱》穿过历史带给观众一些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无论是战乱年代的炮火,还是和平年代周围一些“娱乐至死”的诱惑,都需要拨开灵魂的迷雾,梳理内心的迷茫。是曹汉民“找到”了冯铿?还是冯铿“解救”了曹汉民?在自我救赎与自我解答的道路上,也许会得到许多人的提示和启发,亦会被引诱被干扰,但当喧嚣散去最后留下唯一的的声音,来自自己的内心。
脱胎“新文本”
原创话剧《作家在地狱》由韩丹妮担任编剧。2019年11月,《作家在地狱》曾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新文本孵化演出在1933微剧场与观众见面。经过这一轮孵化演出,韩丹妮在剧本上又进行了一定的改动。
新一轮《作家在地狱》对男主角曹汉民这个人物的转变的处理更加鲜明。他的人物简史,他当时的处境,都比之前的版本都更加清晰。而女主角冯铿和曹汉民之间的对手戏也比之前的版本更强烈。虽然曹汉民这个角色是虚构的,但他可以被视作一个在任何年代都会有的一个迷茫的人的形象。
尽管距离冯铿牺牲已过去了近90年,但《作家在地狱》的现实意义并不会褪色。编剧韩丹妮在回忆创作灵感时说:“现代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迷茫,但是冯铿在那样一个年代,却可以那么义无反顾,干什么事情都很直接,一条路向前走。我觉得这样的人很有榜样力量。虽然她的生命很短暂,年仅24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人生又非常完整。”
在该剧导演马远看来,冯铿是“先知先觉”,而曹汉民在一开始是“不知不觉”,而冯铿的入狱,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颜色。曹汉民眼中那些“乱七八糟”的文字,恰恰映照战乱年代民生之多艰的残酷现实。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命运驱使,当曹汉民真的去接触到了冯铿的文字与思想,他便面临着灵魂的挣扎——我到底是醒来,还是继续装睡?观众和台上的演员一起见证了冯铿与曹汉民之间关于信仰的碰撞,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信仰与热爱的力量。
舞台现代化
今年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成立90周年。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宣告成立。从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得以更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得以倡导,左翼文化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左联的成立与发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和革命史上都谱写了光辉的篇章。10月13日,《作家在地狱》剧组前往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学习红色精神,在英雄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中深刻理解了本剧的历史背景,为艺术创作注入了信仰的力量。
冯铿,曾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并在23岁时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文学的花园里,她耕耘不辍;在抗争的道路上,她义无反顾。然而,她的生命在24岁就戛然而止。1931年,她不幸被捕,入狱后不到一个月,她英勇就义,血洒龙华,后与其他一同牺牲的四位左翼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一起史称“左联五烈士”。通过一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烈士的故事,她的爱情与友情,文字与信仰,理想与热爱,来解答部分当代人正在经历的一些迷茫,也是主创团队希望《作家在地狱》能够带给观众的。
年轻的85后导演马远在排演《作家在地狱》时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化处理,从布景到服化,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打造,给到观众心灵交流的空间,避免观众在观赏历史题材剧目时产生“被教育”和“被灌输”的观感:“我有意不把它排演成30年代的年代戏,我希望能让观众感受到它不是特定时期的别人的历史,而是哪个时期都会存在的故事。”马远也希望也希望在左联成立90周年之际,通过《作家在地狱》,让更多观众去接触与了解左联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索文学带来的精神力量。
原创话剧《作家在地狱》由朱雨双担任舞美设计,石灵担任作曲,由演员麦朵(饰冯铿)、郭枫(饰曹汉民)、马青利(饰曹汉秋、李珍)、庞盛之(饰汪处长、许美勋)、刘啸尘(饰看守长、刘广福)、周挺超(饰熊式辉、老庠)、孔潇怡(饰饶小妹、佣人朱妈、房东太太)、郑智鑫(饰冯铿学生)等联合主演。
剧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