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期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题材的首批影视作品之一,总结该片的经验和不足,对于接下来的一系列同类题材乃至于其他重大题材的影片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金刚川》展现了我志愿军多兵种的协同作战。剧照中分别为炮兵、通讯兵和工兵。
《金刚川》放映结束的时候,伴随着《英雄赞歌》的旋律,所有字幕(甚至包括合作公司的人员名单)全部放完,影厅内还有一些观众沉浸在震撼之中,没有离开,这样的场景不多见。
反映抗美援朝主题的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大银幕。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人民更加想念那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勇士们。然而《金刚川》从立项到成片,总共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对于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来说实在是过于仓促。影片能否唤起今天观众的历史共鸣并满足他们的情感期待?一开始我并没有抱以很大的希望,影片最后的艺术效果却远超预料。
特殊的叙事手法,让原本线索简单的故事有了张力
电影分成四个片段,前三个片段分别以志愿军步兵、美军飞行员和志愿军高炮手三个角度讲述了炸桥和护桥的故事。从三个角度讲一个故事的手法并不算特别新奇,但是在战争片中作为主要结构依然是罕见的。影片上映以来,对于这一点,专业影迷表示不满足,认为该片不如诺兰的《敦刻尔克》技法高明;而普通观众则表现出了不适应,尽管导演已经很贴心地使用了重复的字幕作为时间标记,依然有观众没有完全理解,甚至有些从头到尾都没有搞清楚电影的时间线,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完全重复的场景:怎么那个飞机被打下来之后又飞回来了?炮弹炸志愿军战士,一模一样的场景怎么出现了一次又一次?这些观众是沉默的,他们不会在任何媒体上发表评论,但作为面向大众的电影,却不能完全不考虑他们的观影感受。另外,这种手法使得电影的时间进程非常慢,冗余信息太多,观众觉得好像是凑时间,重复的镜头似乎让时间停了下来,尤其这是战争片,而不是艺术片,紧张的军事战斗在重复叙述中变得失去悬念,所以有不少人在网络上抱怨前面两段有点拖泥带水,显得拖沓,不够简洁。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构思有其值得赞许甚至叫好之处。
因为该片的拍摄时间很短,无法准备战争大场面,讲述复杂的故事情节,所以主创选择了一个线索简单的故事。这次渡河行动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末期,停战谈判已近结束,为了教训拒绝签订停战协议的顽固的李承晚,志愿军在金城发起了一次主要针对李承晚的战役,以打促和。《金刚川》所表现的,就是这次战役某个攻击方向上的一次渡河行动。没有气势恢宏的大场面,没有两军对垒,也不像三所里、松骨峰和上甘岭阵地上那样的激烈炮火和群体牺牲。电影里肉眼可见的敌人,只有几个美军飞行员,主要的攻击对象甚至连个人影都没有出现。
从讲述这个故事的手法上看,如果拿掉影像化的场面,而抽取出叙事学所说的“故事层”,甚至可以说相当单薄,然而电影通过三个角度的叙述,使这个线索简单的故事立体化,充满了张力。三个视角的叙事使电影在狭小的时间进程中充分扩展了其空间的包容性,人物既有志愿军普通战士,也有美军飞行员,还有影片的英雄主角——吴京饰演的老关和张译饰演的张飞。
三个视角从意义链上层层递进,凸显出故事背后的巧妙立意
网络上有评论认为第一个片段有些平庸,实际上这三个视角虽然从故事本身来说是平行的,但是从意义链来说则是层层递进,前两章为第三章做铺垫,最终成为一个整体,凸显出了这个线索简单的故事背后的巧妙立意。它不是正面的作战,却又从侧面表现志愿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的秘诀:他们不仅仅是不怕死,而且还有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的勇气。就像美军飞行员感叹的,无论你炸毁它多少次,都会立起一座新的桥。一方面,炸桥和造桥,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在这里,桥还成为了一个从此岸通向彼岸的象征。
第一段从先遣连的眼光看这次渡河,介绍渡河的意义,告诉观众为什么必须按时保证渡河,以及敌人的空袭轰炸造成的困难,通过高连长的口说出:“架桥怎么就不是打仗?”这一章从“外部”观察美军飞机和中国高炮射手之间的角力,同时为最后一章架设人桥埋下伏笔。邓超饰演的高连长早早牺牲,最后以人架桥的都是不出名的演员形象和普通战士,也是导演比较有想法的思路。
第二章则是聚焦于美国飞行员,在大多数时候,他因为先进的武器,占据着战场的优势地位,很多志愿军战士都牺牲于这一人一机。恰恰是这一章使整个电影变得丰满。在战争片中从敌我两个角度拍摄同一故事,这种手法极为罕见,是《金刚川》在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抗美援朝,从战略上说,美军是纸老虎;从实际的战斗力来看,按志愿军战士的话说,美军是钢老虎。当时美军的实力确实是世界最强,不要说他们占据绝对优势的武器和后勤,美国士兵的经验,尤其是技术兵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当时也是世界一流。志愿军的对手绝非等闲之辈,只有充分尊重这样一位强大的对手,我们才愈加体会到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艰难,才愈加能够认识到志愿军的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他们的血都是不得不流!同时,美军飞行员从不可一世的傲慢到被志愿军那无法彻底摧毁的桥所震慑,这个心理过程从侧面表现了志愿军是如何把一切“不可能”转变成可能。电影最精彩最动人心魄的第三段也才能充分表现其意义和价值。
吴京饰演的老关曾经是高炮连的连长,因为违反规定抽烟被降为班长,在战斗开始的时候,就坚持把张译扮演的张飞排长“赶走”到隐蔽的炮位,自己占据开阔地上的高射炮,因为这里更加危险。最后当炮弹全部打完,他向天上射出信号弹,指明敌机方向,被敌人的机枪打成肉泥,视死如归,九死而不悔。
与大大咧咧的老关相比,张排长则一直看上去有点怂,非常谨慎,从两片玉米地之间不大的开阔地穿过的时候,即使没有美军飞机在头上,没有什么危险,他也是小心翼翼。然而,在身负重伤,被打断一只胳膊一条腿的情况下,他一个人转动本来是几个人操作的高射炮,用最后几发炮弹击落了那个美国的空中牛仔。
作为有一定军事常识的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很容易以为张排长这条线是一个带有夸张的虚构。因为人工操作高射炮打飞机的效率比较低,二战时平均两千发才能打中一架飞机,而且这还是几个人一起操作,灵活调整炮口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电影中的张排长实际上已经很难瞄准和调整了,这种情况下,打中敌机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然而事实上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1951年11月1日,我志愿军第65军所属的独立高炮第31营3连3班在战斗中出现了重大伤亡,除二炮手刘四,炮班其他成员全部牺牲。身负重伤的刘四从昏迷中苏醒,见敌机群仍在肆虐,便决心单人操作37高炮抗击敌机。他首先爬到一炮手座位上,盯着瞄准镜转动方向轮,找好方向。接着又转到二炮手座位上,将五炮手临终前压进炮膛的炮弹悉数打出,把一架俯冲中的P51“野马”式战斗机打爆。这是不可思议的运气,更是不可思议的顽强。
当然,该片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这是近期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题材的首批影视作品之一,总结该片的成功和不足,对于接下来的一系列同类题材乃至于其他重大题材的影片创作,都有重要意义。该片最大的缺憾是,在表现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时候,没有说明那个“为什么?”在明显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军队能把美军从鸭绿江打到三八线,这是为什么?孟子在跟梁惠王的对话中说:“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因为仁义之师即使拿着木棒也能打败秦楚的坚甲利兵。《金刚川》只是用旁白表达了志愿军爱国爱民的精神动力,但是在情节和人物故事上的单薄使它没有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期待将来的抗美援朝主题的电影能够作出更好的回答,产生出新时代的经典,在电影银幕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竖起新的纪念碑。
作者:钱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