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可谓是暑期档最热门的音乐类节目,选手中有出道多年再次勇敢逐梦的老前辈,也有初出茅庐、无惧挑战的乐坛新人。摇滚乐队“五条人”凭借其诙谐有趣的成员性格和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关注与喜爱。
然而,他们与摩登天空携手举办的上海特别专场却是一票难求,“本场演出为摩登天空会员专属演出,不售票”,这成为了乐迷们近距离观赏表演的阻碍与困难。先拥有限量发售的平台会员名额,再定时定点抢票才可享受所谓的专属演出,此种购票形式有些似曾相识,好像在效仿偶像男团女团们的粉丝会员制运营模式,带着浓郁的粉丝经济色彩。
传统观念中小众乐队常与自由、真实、热爱等字眼相关联,随着娱乐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与发展,曾经的小众文化也开始有了粉丝经济的渗透,这是不务正业还是勇敢试水商业新模式?
小众乐队顺利出圈的背后,“反乐队传统”的操作吸粉无数
来自广东汕尾市海丰,名曰“五条人”的乐队其实只有两条人,一条“郭富县城”,一条“农村拓哉”,两位老炮如此调侃自己无不是戏谑诙谐的。穿皮衣梳油头,戴黑色墨镜穿人字拖,他们似乎与这个华丽的舞台显得格格不入。“我们宁愿土到掉渣,也不俗不可耐。” 成员仁科如是说。甚至在节目制作人马东评论称:“我本来想了解了解五条人的音乐。”,竟被仁科打趣地回复道:“有空打电话给我。”意料之外,或许才是最吸引人的。
8月16日晚,五条人和大波浪主唱李剑合体,走进带货一哥李佳琦的直播间,在大众面前的曝光度逐渐增加。截止2020年9月15日,微博话题#被五条人笑死#已达9.3亿阅读量,更是规律般地在每周六的夜晚登上热搜。网友评论称这支似乎有些莫名的乐队是:浓烈的“县城文艺青年”与“城乡结合部知识分子”情结。就这样,出道十余年的五条人乐队似乎成功出圈了。
凭着这股火热的关注度,五条人乐队也趁势开办了淘宝店铺,售卖T恤、徽章、海报等乐队周边产品。上线两周,吸纳店铺粉丝四万余人,热销品金属徽章月销量更达到四千。摇滚老炮正式踏足当下热门的粉丝经济运营模式。
何谓粉丝经济?粉丝们愿意通过资本投入从偶像的社会表演中满足了个体的情感需求,偶像也因拥有源源不断的经济资本而能获得商业资源,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类似于经济生产中的其他产业,粉丝经济也是为了追求娱乐市场中的的供需平衡。
58万微博粉丝,高参与度的话题互动。“甜心”、“可爱”、“靓仔”等常用于形容男团偶像的词汇,也频频出现在五条人的评论区内。微博平均评论量突破一千,各自五湖四海的粉丝们纷纷呼唤爱豆来到自己的城市举行演出,热情程度不免让人怀疑这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摇滚乐队吗?
积极与大众娱乐市场接轨,多品牌效应打造新商业模式
旧时冷门的小众音乐,在如今能够辐射大半个娱乐圈的现象是值得留意的,跳脱出身处已久的舒适圈,积极对接商业经营模式,与大众娱乐市场接轨的例子并不少见。去年8月,新裤子乐队率先与运动健身类APP“KEEP”展开合作,在平台上推出由乐队成员录制的摇滚健身小课堂,将蹦迪玩味地转变为健身方式,反响热烈,营销效果显著。今年6月,宜家中国携手新裤子乐队带来一支看似怪诞的MV《别再问我为什么长大》,改编自乐队热门单曲《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也受到网友的广泛讨论,褒贬不一。
这支成立于1995年的乐队,实则早已是摇滚圈内的资深音乐人,但在参加完首季《乐队的夏天》并收获桂冠后,新裤子乐队的人气开始了飞速攀升。去年双十一期间,老板电器选择与新裤子乐队合作,主题定为“生活因你而火热”,紧扣品牌市场定位,同时也与运动品牌李宁联手,跨界打造了“国潮新裤子”,谐音梗的巧妙应用有如点睛之笔,吸引了大批流量。自2019年5月播出乐夏之后,据不完全统计,新裤子乐队先后参与18个品牌活动、7档综艺、5组杂志拍摄、2首电影主题曲(插曲)录制,这些数据与亮相乐夏前相对比,是绝无仅有的。
著名的长尾理论揭示了商业和经济模式中不同产品的需求和销量不平等问题,但是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是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长尾”也就对应了我们所讨论的小众音乐文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发展,冷门产品在网络空间的整合下,日渐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然而这条长尾巴的经济和文化力量是不可小觑的。
摇滚音乐作为一个相对小众的文化也符合长尾理论的模型。在热门音乐综艺的辅佐之下,节目组通过各类营销手段为选手积攒流量,积极打造乐队专属IP,努力开创全新的商业模式。然而,无论是音乐人还是演员舞者,终究是凭借其高质量的作品来成为娱乐圈内的C位,我们看到了屏幕前光鲜夺目的音乐人斩获了越来越多的曝光度,也与粉丝经济深度结合,但全新作品的创作能力却不免让人怀疑,是在流量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还是新型娱乐商业模式练就了其“装睡”的本领。
任何一档娱乐节目,或许核心本质都脱离不了娱乐工业,无论乐队、偶像团体,还是歌手、演员、舞者,都可能是娱乐工业、产业的一环。如今,粉丝经济更是愈发渗透性地融入娱乐工业中。
一边是粉丝经济带来的市场活力、商业价值,以及“让更多人看见的可能性”;另一边,则是肉眼可见的商业活动挤占了安心创作、打磨作品的大把时间。
或许没有绝对的正确选择,但仍希望,任何走到舞台中央、聚光灯下的音乐人,都问一问自己——曾经,我是为了什么而出发?我还是不是原来的我?
作者:唐颖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王彦
图片综合自网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