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翅葫芦种子,看似简单,却是空气动力学的奇迹。人类飞行先驱依果·斯瑞奇1904年用竹子和帆布,做成了翅葫芦形状的无尾滑行机,成功实现了人类史上真正意义的首飞。
——类似这样的故事,由BBC经典自然纪录片定格,感动了许多观众,在网络上打出高分。最近,《BBC科普三部曲》同名图书面世,含《地球:行星的力量》《海洋:深水探秘》《生命:非常的世界》三册,更新了前沿数据和科学发现,由中科院专家修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出版。
从太空到深海,再到生活的每一处奇迹,《BBC科普三部曲》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再现缤纷大千世界,对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奥秘有了更形象深入的解释。750张照片不仅包括天文卫星、火山现场照片、显微镜下的蓝藻细菌科学照片,还有地球内部“热力发动机”、全球洋流示意图等,运用故事思维,由浅入深讲述系统知识。
其中,《地球:行星的力量》采用了实地考证,科学演示的手法,阐述地球的形成与运作机制。在45亿年的历程中,天体碰撞、火山、大气层、海洋和冰川,维持着系统微妙的平衡,基于多次难得的巧合,地球历经劫难和重生,孕育保护着各类生命,成了那个“幸运儿”。
而在热岩柱从地核涌向地壳的过程中,会产生连续不断的对流,它所形成的“热力发动机”使地球表面不停地运动着。
介绍下雨时,书中把它作为地球温控系统的一环来讲述的:雨水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氢盐,最终注入大海,和海水中的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碳酸钙。碳酸钙又被吸收进海洋生物的体内,成为它们的壳和骨骼。海洋生物死后,这些坚硬的部分渐渐地在海底转化成石灰岩,随后沿着海洋板块构造带被推进炽热的地幔中熔化分解,重新成为岩浆中的二氧化碳,最终从火山中喷发出来。当气候变暖时,雨水这种风化速度就会加快,减弱温室效应。当气候变冷时,风化速度减慢,增大温室效应。整个系统像恒温器一样运转着,使地球温度保持在一个舒适的范围内。
《海洋:深水探秘》全程记录了阵容强大的科考队,科考队由水下考古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以及探险、潜水、环保等多领域专家组成,他们先后8次远征,地中海、大西洋、科特斯海、印度洋、红海、南冰洋、北冰洋7大海域,1000多处海底,共深潜700多小时。
世界各个海域是彼此相互联系,比如北冰洋的冰盖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在海冰形成的过程中会有盐分析出,这使得海水的密度增大,这些高密度的冷水会下沉到海底并向大西洋移动,最终到达热带地区,在那里,这些冷水将热量从温暖的热带海域带到整个地球的海洋中。这整个系统被称为温盐环流系统,它对地球的热量分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生命:非常的世界》展现多彩的自然、缤纷的物种,以及它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生存本领。原来,地球上3000万种动植物,每个物种都要为生存而奋斗一生。书中讲述了系统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渔业对大型脊椎鱼类的过度捕捞,随之就会造成海洋无脊椎动物,像水母、乌贼和章鱼,对海洋的侵袭;雪兔的数量,直接决定着它的天敌猞猁的群体命运……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探险家,而且探索是如此简单。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抬头仰望。浩瀚的星空等着我们去探索。”恰如宇航员、国际空间站前指挥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上校在《宇宙全书: 国家地理新视觉指南》所描述的: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已经植入我们人类的基因里。
宇宙距离是怎样测量的?人类探测器怎样用引力弹弓实现星际飞行?银河星的未来命运又会是什么样子?《宇宙全书: 国家地理新视觉指南》从家园银河系的视角出发,讲解恒星、行星,以及对寻找生命新疆域的探索。从2019年世界首张黑洞照片,到太阳系外超级地球的发现,以及人类对生命极限的重新认识,《宇宙全书》以突破性的星系宏观视角,前沿科学数据和探索进展,并运用全新的视觉呈现形式,带来一场宇宙视觉盛宴。
书中写道,当伽利略利用当时最新发明的弯曲抛光玻璃,在1610年建造了第一台望远镜时,他一下子看到了人类虚弱的肉眼原本永远无法看到的景象。他惊讶地发现,月亮其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平滑光亮,而实际上“凹凸不平、粗糙不堪,遍布低谷和高山”。他还惊奇地看到了木星的小卫星,以及土星周围奇妙而神秘的光环。“伽利略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迈出了他了解宇宙的第一步。随着每一次新的发现,他的想象力都进一步升华,他的著作挑战了许多人的根本信仰。伽利略为我们的太阳系开启了一扇窗,通过它我们开始能够了解太阳系外的星系。”
当一扇扇窗一一打开,更多的探险,仍在路上。
图片:出版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