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空气,虽然没有这里清新,但是至少我可以自由的呼吸。”电影《某处,某人》里的男主角雷米这样说道,然而字面之下的落寞与无奈不免让银幕前的观众轻叹一口气。由塞德里克·克拉皮斯执导,安娜·吉拉多特和弗朗索瓦·西维尔主演的法国电影《某处,某人》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文艺片爱好者们的必看作品之一。巴黎与上海,拥有不同的繁华却类似的孤独,好在男女主结尾前五分钟的相遇成为了抚慰都市人的一剂良药。
雷米,因为早逝的妹妹与父母关系疏离,因为机器人失去了工作岗位。米兰妮,失恋让她郁郁寡欢,工作压力使她每晚辗转难眠。他们的阳台相邻而建,清晨,他们接受同一抹阳光,夜晚,他们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他们会从这里一边注视开往远方的列车一边想着心事,他们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自我精神世界的边缘者,他们是陌生人。
不同于好莱坞式的单刀直入,欧洲电影的叙事节奏更为平缓,这一特点在《某处,某人》显得尤为明显,电影选取了男主角雷米与女主角米兰妮各自的生活片段,两条故事线不紧不慢地依次铺开,好几次贴近却不急着交汇。药店、杂货店、心理诊所……两人不止一次在不同地点擦肩而过,甚至先后抚养了同一只猫。
在大部分的放映时间中,观众都在暗暗期待着两人能抬眼认出彼此,随后互相舔舐伤口治愈对方的情节便能水到渠成,以迎来最终的皆大欢喜。不过,现实很少这样演,剧本也没有选择走这条捷径,上锁的内心和无法排解的压力是密不透风的屏障,牢牢遮住了他们的眼睛。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也对现代人依赖的社交平台提出了委婉的质疑。无论是面对友情还是爱情的空虚,男女主都不约而同地试图在网络中寻找快速替代品,只是这类不忠实于内心的行为往往效果甚微,与校友攀谈后的雷米收获更多寂寞,流连于多个男性之间的米兰妮生出更多惆怅。
“两个我”是《某处,某人》的法语原名,在地铁里晕倒的雷米可以变成与父母直面家庭伤痛的儿子,自哀自怜的米兰妮也能蜕变成工作中自信满满的演讲者,正是因为经历过沉沦和迷惘的“我”造就了另一个“我”。银幕光亮褪去前五分钟,当两人学会了接纳自我,当外界的理解不再显得如此重要,生活的惊喜恰逢其时地出现,两人走进同一间舞蹈教室找到了对方相拥起舞,就好像伤痛从没发生过。
作者:王筱丽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