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几天热度不减,节目中的选手每个都十分可爱,应该是大家的主流看法。
不过,今天要说一点反调,先从宁静说起。
有种说法认为,这个节目里大家都是来成团的,只有宁静,像是来挑选自己的团员的。在要求介绍自己的时候,大家都乖乖介绍了,只有宁静说:还要我介绍我自己?那相当于我这几十年都白干了,都不知道我是谁。
大家只会觉得可爱霸气,没有丝毫反感。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大家对宁静的认可上,换个资历软些的人这么说试试看?
虽然宁静并不是这些姐姐中年纪最大的,要说资历,也和同辈的伊能静、钟丽缇、陈松伶不相上下,但确实只有她,仿佛坐拥了王者之位。
节目的主海报是她。在化妆间第一次见面时,所有人都把她当成前辈去握手。看到别的姐姐表演时,她星星眼静式满意的表情,一副要把她们收入麾下的样子。
她是这档节目里真正的大姐大。
这和宁静一直以来给大家的那种既定印象有关,甚至于说,宁静最重要的银幕形象,就是“姐姐”。
宁静最被大家喜欢的银幕角色,《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米兰,就是一个典型的姐姐形象。喜欢刘忆苦的米兰,对于马小军这一批毛头小孩来说,是大姐姐,更是成熟的、女性的、荷尔蒙和性萌动的代表。
除去这种年龄和经历上的成熟,宁静的身体也在姜文的镜头下成为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一个符码。饱满的、青春、小麦色的身体,充满生命力,跟当下流行的白瘦幼的审美相比,会让你感叹这种美也很好啊。
这种女性审美,在如今的影视作品中几乎已经消失了。
类似的也还有《孝庄秘史》中的大玉儿,《黄河绝恋》中的安洁,前者有孝庄太后的历史身份,后者女军人的身份,都不是那种典型的少女,而是多了一种姐姐式的成熟和坚毅。
但话说回来,不管是《花儿与少年》还是《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宁静的这种大姐大人设,反而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桎梏。
她最成功的那些角色,都是2000年前后的作品,如今在综艺里以大姐大形象活跃的她,传达出来的是另一种无法被我们忽视的信息,如今市面上提供给她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的角色,真的很少。
大家现在叫《乘风破浪的姐姐》“浪姐”,但其实节目组官方给它起的名字是“骊姐”,取自节目开场白文案里的“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
以姐姐为最大卖点,48岁的宁静从资历、年龄、控场力和吸睛度来说,都是这档节目里最“姐”的姐姐。
节目里所有的姐姐都很美,不管表演是否有失误,都或真实或努力或可爱。但一个事实,似乎在大家对姐姐满屏的赞美中被忽略了。
《乘风破浪的姐姐》看起来,是要强调一种女性价值和女性之美的多元化,用这三位在主流观念里已经不年轻了的姐姐,来试图打破人们对女性的年龄桎梏。
节目的弹幕里有一句话很真实地反应了节目击中的那种观者心态:看了这些姐姐,突然不怕变老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种说法是,《乘风破浪的姐姐》,是要以“反女团”的姿态做一个完全不同的女团。
这个“反”,反的就是社会所构建的对女性美的某种单一化的定义:青春,超过25岁对于女团来说那就是老得不行了;甜美可爱糖水没有攻击性;整齐划一犹如流水线产物。
如果单从年龄和个性化的层面上来说,《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确做到了某种意义上对女团的背反,但在突破女性年龄桎梏上,并非如此。
节目开场白中的“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揭示了一些微妙的态度。
30岁,成为选择姐姐的一个指标,过了这个岁数才能叫姐姐,这首先是对当下主流观点的一种借用,毕竟,如今过了30岁不结婚,都能被称为剩女。
你也可以把这视为一种反讽,文案和节目本身似乎都是想说,我们可以不在意年龄,不再青春了也可以很美,女性的可能有无限多。
听起来很女性主义。
但钟丽缇说:我状态永远22岁,心理年龄永远18岁。
吴昕说:我好想回到27、8岁的时候。
我们能看出来不是这样的。
无可否认的是,节目中的这些女星,绝对是最为成功的女性样本之一,作为个体的她们,也的确跨过了某种意义上的性别桎梏。
比如阿朵,就打破了早年自己的性感标杆,做自己想做的音乐。
比如许飞就说自己“既不女也不团”,在主流意义的“女性魅力”之外确立一种新的美。
陈松伶虽然明显体力不如黄金期,却依然唱跳全开。
比如节目里的“小透明”、音乐唱作人朱婧汐,她在节目安安静静几乎无人问津,但舞台上一首由自己作词作曲的《CURE》,充满未来感的风格被喜欢她的乐迷们称为“赛博歌姬”。
但这里想说的,是作为群体的她们,被《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推到前台来的标杆意义。
更多的姐姐们被赞美的、被消费的、被青睐的、成为噱头被营销的,依然是美丽的外表、不走形的身材、宛若少女的皮肤、始终高指标的活力和自律,以及,视觉年龄绝对远小于真实年龄的年轻。
被大家反复提到的那句弹幕——“看到姐姐们就不再害怕变老了”,恰恰解释了这种消费的本质。
节目借助姐姐击中的,依旧是当下社会中女性面临的结构性压迫。它打着反女团式整齐划一青春可爱集体审美的口号,通过选手之口说出的个性化、百花齐放,都不能掩盖它所缔造的另一种集体性审美。
这种集体性审美可以替换为一个问题:女性要怎么样才能算活得成功?
答案在节目里。
“三十岁以后,人生的见证者越来越少,但还可以自我见证,三十岁以后,所有的可能性不断褪却,但还可以越过时间,越过自己。”这样的说辞,指向的,是在年龄红利逐渐消退的价值体系下,精英群体,依然能以个人的天赋、努力、资源无限期延宕年龄红利的成功学体系。
她们一边可以拥有多年打拼出的、年轻偶像尚未积累出的资历、地位、业务能力,另一面,却又能以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拥有力压年轻女性的形象胜利。
这并不是突破女性年龄桎梏的胜利,而是《乘风破浪的姐姐》,通过经营这种成功女性的形象,精准击中普罗女性女性形象焦虑的迷魂汤。
它传达的是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女性只有几十年如18岁的拥有身体资本(美貌身材活力),才能得到社会资本的肯定。
活得好活得美活得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才是姐姐。反之,则是在社会话语中消隐的女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甚至是一种基于女性形象的成功学价值体系。
当然,如果我们回到精英群体这个宇宙中,会发现这种成功人士对自我形象的管理焦虑其实是通行于男女之间的。
就拿此前网友以香港艺人尤其是男艺人对自己身体形象的严格自我管理为例,男性同样置身于这种结构之中。这种自我管理约等于精英人士对自己人生的自控能力,与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形象直接挂钩。
但女性,在这种结构中,尤其在身体胖瘦、衰老程度上所受到的凝视与苛责,标准远高于男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乘风破浪的姐姐》并没有找贾玲这样的谐星,也没有找郑欣宜这样的歌手,更没有找谢依霖这样的综艺咖。
这里并不是非要说身材是个唯一指标,而是要说,社会留给女性所谓的多元化标准,实在是太狭窄了。
在一些评论人看来,《乘风破浪的姐姐》,用虚名化的“女性独立、多元化、去年龄焦虑”,反而让很多女性坠入了“形象焦虑”的陷阱。
不能否认,姐姐们很美,但也要认识到,综艺节目节目里给出的30+的老去方式,也只是其中一种。现实生活里真实状态的30+姐姐,也有胖的、有皱纹的、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依然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以自己的方式更美好地活着,而不受他人的定义,这才是属于每个个体的“乘风破浪”。
图文综合自 虹膜(作者暖)、芒果TV、腾讯娱乐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