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维也纳,正值新艺术风格时代,古斯塔夫·克利姆特正当红。
克利姆特和他最著名的作品《吻》
1902年,克利姆特为第十四届维也纳分离派展览完成了为致敬贝多芬而作的《贝多芬横饰带》,展览主题是对作曲家的褒扬,以一座不朽、色彩斑斓、马克斯·克林格尔所制的雕塑为号召。横饰带只为展览而作,克林姆特以亮眼颜料将之直接画上墙壁。如今收藏于维也纳分离派会馆中的这幅壁画,充满隐喻地对贝九进行图像化阐释——左中右分别可对应三个主题,依次是“向往幸福”,“敌对势力”和“在诗歌中实现对幸福的向往”,有评论家分析壁画从左至右分别回应贝多芬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和第三、第四乐章。
接下来我要讲一讲这部首播于2019年的三集英剧《维也纳血案》。它的第一集就由1902年第十四届维也纳分离派展览现场发生的奇案说起……剧中,克利姆特的画流动起来,画中的意向仿佛化为实体,直接致使现场一位博物馆修复师陷入精神崩溃……
这部豆瓣评分不高的英剧可以说是严重被低估了。该剧根据弗兰克·塔利斯的小说改编,由《神探夏洛克》的编剧史蒂芬·汤普森负责撰写剧本,故事设定在20世纪的维也纳,讲述师从弗洛伊德的年轻医生Max协助奥地利警探Oskar破案的故事。Max对于人类行为的深入理解,让他为一些神秘莫测的案件提供了不一样的侦破角度……
乍一看,仿佛就是《神探夏洛克》的CP感。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卷福配华生,唯一的区别就是“卷福”不那么暴躁而“华生”变身为性格孤僻的警长。
但当你单纯地以为这又是一个侦探游戏,精致的服化道和穿插了真实历史的“昨日世界”设定会令你感叹不已。
蒸汽哥特感的画面、少见的战前奥匈帝国风情,弗洛伊德、克利姆特、马勒、莫扎特……这些活着的巨匠穿插在主角们的生活里,真实可感,仿佛一场精心策划的穿越。
在当今欧美影视中难得一见的德语Sütterlin手写体
下文含有大量剧透:
崇拜弗洛伊德的男主Max是位精神科医生,第一集中就为了听弗洛伊德的演讲得罪了自己的上级,受到冷遇。但由于父亲的牵线,他得以跟着警长Oskar去到破案现场,实践自己的医学知识。
第二集中剧情把人带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莫扎特最杰出的歌剧之一《魔笛》的现场,铺陈展开的案情为当时反犹太人的血腥镇压运动埋下伏笔。
剧中《魔笛》演出现场
全剧贯穿始终的是年轻精神科医生探索新学科的闯劲,在破案中一步步实践弗洛伊德的学说,但英俊帅气却在感情上有些木讷的男主设定也绕不过情感纠葛的安排。
先是家里安排的未婚妻,温和端庄善解人意,想要试图走进男主阴暗的工作环境和内心世界,却一再受挫。
再是男主在第一集案发现场遇到的“发疯”的女科学家,展览现场,她眼中的克利姆特画作“活”了过来,毒蛇从群像中蜿蜒直出,扑向无助的女人。男主开始为这个奇怪的病人治疗,过程中两人因为志趣相投而互相吸引。
虽然感情线落于俗套,但男主的阴郁气质完美贴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也纳气息。
此处不赘述,总之,把它当一部侦探片来看,也许可以挑出一些作案手法、推理中的破绽,但换个角度,把它当作新艺术风格时代的一个侧写,精良的制作会给你很多惊喜。
作者:苹果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王彦
图片来源豆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