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藤静香生日当天,木村拓哉首度在社交网站上晒出两人合影,不出意料地上了热搜。
木村拓哉被称为亚洲偶像界的“王炸”。
怎么说呢?今天我们评价一个网红,会提到所谓的“带货能力”,而木村带的远远不止是货——
1996年,他主演的爱情剧《悠长假期》在大结局时收视率高达36.7%;
2001年,他主演的《律政英雄》成为日剧史上首部每一集收视率都破30%的电视剧,并且促使当年日本检察官报考人数翻番;
2003年,他主演的《空中情缘》播出,一度不景气的日本航空公司再度成为求职热点,收到大量求职信;
2004年,他在《冰上恋人》中饰演冰球运动员,导致日本冰球运动的观众增加了三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悠长假期》之外,其他几部作品都是在他和工藤静香结婚之后拍摄和播出的。
被鹿晗宣布恋情导致微博瘫痪的事情惊呆了?那是你不知道当年木村结婚的新闻被日本电视台以15分钟一次的频率滚动播出。
而那差一点是木村作为偶像最后的高光时刻。
因为在巅峰时期选择结婚,木村成为了与全世界为敌的人,被指责失职,被公司雪藏,从“最喜欢的男星”变成“最讨厌的男人”。
但20年过去了,他的偶像地位仍然不可撼动,不仅连续多年担任NHK红白歌会的压轴表演,而且多次获得日剧学院大赏最佳男主角奖。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说的是日本大阪有一所高中的啦啦队,多次获得全国冠军。在一届主力队员即将毕业的时候,为了感谢带队老师,姑娘们找到电视台,希望能够专门策划一个节目,并且邀请老师的偶像木村拓哉来参加。
这是节目组采访老师的画面
这是孩子们看到木村拓哉时的画面
看,粉丝迭代了,可是偶像还在。
没错,木村拓哉只有一个。但是,我觉得,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来让我们探讨身为偶像,到底意味着什么?
确实,今天的偶像产业输出的不再是音乐、演技这些大众文化产品,而是偶像本人。粉丝对偶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更多体现在其外形、人设、与粉丝互动等方面。当然作品也很重要,但是不同于演员的作品,偶像的作品其目的是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让粉丝看到偶像的不同维度,满足粉丝对于偶像的不同想象。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于粉丝来说,偶像都象征了某种精神寄托,象征了某些值得拥有的美好——不管他们是被粉丝当作“梦中情人”还是“理想自我”。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在那些偶像界的常青树身上看到这些美好的特质。
比如勤奋、敬业、善于自我反省。刘德华曾经说过,自己当年和梁家辉一起在《千王群英会》里给周润发跑龙套,因为不甘心只有一句台词,就给自己加戏,被导演骂了以后还觉得很委屈,认为自己明明演得很好,比周润发还帅。多年以后回头再看,就明白为什么当时会有人不喜欢自己的表演。
木村拓哉也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说,如果有机会从20岁再来一次,他会希望当时的自己工作时能够再多一些责任感。
与此同时,身为偶像,还有一个特质比这些更重要。
来看木村拓哉在接受许知远采访时的几段对话:
一直在镜头前、舞台上,你觉得生活失去真实感么?
我自己的生活,是很真实的。
展现给别人看,肯定要做些准备,这就是娱乐嘛。
但我的私生活不需要刻意展现给别人看,
实际上,我在现实生活中也需要和朋友聚会,睡懒觉,去度假,和普通人的生活没什么不同。
你有没有特别期待过一个角色?
我觉得这是不能提要求的,这不像你去餐厅点菜,你是没有选择权利的。
往哪个方向发展,是我周围的工作人员决定的。
我不会去想:我一定要做这样的事情。
如果所有的人反对我做一个决定,那么反对者一定不是完全出于他的立场和利益考虑,一定是考虑到了我的处境。
所以在这种情境,我会自己重新考虑。
这几段对话给我的感受是,木村对于社会身份和行业规则有着非常清醒且正面的认知。他不扭曲,不纠结,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坦然承担自己必须履行的责任,并不认为做偶像和做自己之间会产生矛盾,因此也就不会扭曲和纠结。
所以,真正的偶像不会昙花一现。昙花一现的是流量。今天我们看到的关于偶像的种种乱象,实际上是当“偶像”被“流量明星”所置换之后产生的。
在流量经济的逻辑下,偶像成为娱乐工业流水线上的商品,一茬茬地被生产,一茬茬地被收割,一茬茬地被放弃。
换句话说,恰恰是批量生产偶像的流量经济消灭了偶像。
当年木村在宣布结婚时说过一句话:今后我一定还会像原来一样,一生悬命地努力。他是真的做到了。
所以,偶像宣布恋情就会糊?
不存在的。
作者:邵岭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