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衣明泉
昨晚,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计划委约作品,话剧《捉影》在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剧场完成艺术节最后一场演出。
有人说:这是一出荒诞剧,也有人将其定义为成年人的黑色童话。
《捉影》讲述的是南洋一岛国“影子国”,岛民争相捉影子献给国王。一个来自中原的皮影戏艺人误闯此地,给国王表演皮影戏的日子九死一生。艺人渐渐发现了国王的秘密……最后艺人当了国王,却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进入皮影戏的世界了。
摄影:衣明泉
最初的灵感源自何处?“扶青”委约艺术家、编剧初夏从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中虚构的“影子国”里找到了地理坐标——与“君子国”“大人国”“聂耳国”隔海为邻。瑰丽而又充满传统文化符号的世界,让人好奇和憧憬。剧本完成于2017年底,经历了数稿的修改打磨,2019年4月,《捉影》与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不期而遇。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专业的宋捷教授,在看完该作品的联排后指出:“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出荒诞戏!“从编剧到导演再到整个团队,都没有照搬传统,而是努力发挥传统的优势——用传统手法演绎荒诞剧情,构成了《捉影》独特的审美体验。
为了更好地了解皮影戏和地戏等传统元素,团队深入浙江海宁、贵州安顺等多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在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同时,对创作时需要结合传统文化的思路,也更加坚定。
摄影:祝琳
导演朱志钰巧妙地将剧本中意象化的片段,用戏曲中的唱念做打的程式编排出来,使得戏曲更生动更大众化。就算没有深厚戏曲底蕴背景的观众也能看懂,这既是对传承的尊重,也是创新的魅力。
寓言,这种人类最原始的讲故事方式,如何映照到当下生活呢?正是借由“影子”这一核心意象。剧本设置了三段皮影戏表演,也是人物关系的三次反转。这些影子究竟如何在舞台上呈现?在“扶青”的复评现场,这是评委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摄影:衣明泉
《捉影》团队决定用传统皮影、人影和人偶同台,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的答卷。其中最后一段“龙和虎“的华彩表演——京剧武生出身的演员籍兴凯戴着虎头,手持虎形杖头木偶,一边自述身世,一边操偶表演,声情并茂、肢体表现丰富,观众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为剧中人动容。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场的老虎杖头木偶,是由福建非遗传承人杨亚周老师设计制作的。
摄影:衣明泉
据制作人方丹杰介绍,七位演员分别来自话剧、戏曲、舞蹈、木偶等不同的专业背景,主创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26岁。这也正是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的特点,年轻、活力、敢于尝试、没有束缚。
委约艺术家初夏2015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她的作品《青红不解皂白》获2016江苏省戏剧文学剧本评选“新人新作奖”、江苏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第八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展演剧目,是国家艺术基金“昆曲编剧人才培养”项目学员,创作昆曲折子戏《未见鹤·盗鹤》等。该剧的联合出品方,有个剧团和有个剧本,都是致力于发现和孵化原创新文本的团体。《捉影》在入选扶青之前,经历过南京和上海两次剧本朗读工作坊,成为这部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摄影:祝琳
对于入选“扶青”,初夏表示,它像一顶花冠,是属于整个团队的。欲戴花冠,也要承担起沉甸甸的责任。年轻艺术家们因扶青相识,从《捉影》出发,未来还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无限可能。
作者:童薇菁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