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在数千年历史中灌溉着的这座城市,荡涤出无数辉煌与沧桑。根据嵇启春同名长篇纪实文学改编的话剧《苏州河的儿女们》将于11月初在上海共舞台ET剧场首演。
该剧是一部以上海改革转型为题材的作品。它以波澜壮阔的上海产业结构大调整为背景,将剧情聚焦于老工业区中位于核心区域的百年老厂——凤凰火柴厂,以其停产、规划、出让等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和人物命运变化,以小见大,生动展现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和苏州河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仅是艺术样式上的创新探索,更是要讲好生发在上海这块土地上的一件件感人故事,讲述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儿女们的拼搏奋斗,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这是海派文化特质在话剧创作上的体现。该剧正是聚焦了这一点,通过苏州河两岸以“郭玉成”为代表的儿女们在改革大潮中的“搏击”,迎来了苏州河的变迁,上海的日新月异,从而折射出所处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伟大变化。
剧中苏州河由黑臭到水清岸绿、风景如画,老工业区从衰败到高楼林立、总部集聚;剧中人诸如爱岗敬业的基层公务员、不忘初心的领导干部、知恩图报的民工子女、从“小木匠”到商界“大王”的民营企业家等等,同观众“似曾相识”,都是上海经济转型和城市变迁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品历史与现实交融,以小叙事展现大时代,特别是站在今天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度,回眸上海的改革转型和发展腾飞的艰难历程以及巨大成就。
近代以来,苏州河一直是沟通上海与长三角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的“黄金水道”。来自江南腹地的丝、茶、米等大宗商品经苏州河运抵上海后,便在苏州河两岸起卸、集散。而戏曲艺人也乘着船一路向东来到上海,从苏州河走上岸来,带来了评弹、越剧、锡剧等江南文化艺术。苏州河是他们跃上大上海寻梦的“第一站”,成为苏河湾历史记忆中生动的一笔。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苏河湾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成为中外资本——特别是民族资本投资竞逐的热土。道路、桥梁、码头、里弄、堆栈、仓库、商店、报关行等陆续兴建;丝业、茶业、机器制造业、纺织业、印刷出版业、制革业、碾米业、卷烟业、面粉业快速发展。苏河湾地区工业门类齐全,工厂数量众多,创造了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工业史上的多个 “第一”。在这里,镌刻着深厚的民族工业记忆。
左起顺时针:上海总商会、怡和洋行打包厂、苏州河通商船只、天后宫
话剧《苏州河的儿女们》根据嵇启春同名长篇纪实文学改编,由成功创作改革题材话剧《星期日工程师》的青年编剧王丽鹤和原著作者合作完成。原著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其广阔的时代背景、深厚的历史底蕴、生动的人物形象,为话剧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文本”到“舞台”,该剧的人物、故事也由“纪实”改为“虚构”,并从塑造人物需要出发,增加了反腐等情节,以增强戏剧效果和艺术性。虽为虚构,但该剧所呈现的历史背景和苏州河风情,仍保持鲜明的上海地域特色。
话剧特邀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导演雷国华执导。她表示将通过舞台呈现二度创作,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该剧打造成为一部浓缩和折射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的具有史诗性的开放性的话剧作品。雷国华认为,所谓“史诗性”,并不一定是大场面、大制作,而是基于剧情发展和人物成长时间跨度长达十多年特点,通过聚焦一个百年老厂的变革以及苏州河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讲好故事,刻画人物,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磅礴力量。其次,精准把握严谨纪实和诗意畅想之间的关系,形成特有的戏剧风格——后工业的框架样式,给历史以现代化的视角观照。
普陀区将这部话剧作品其列为“苏河十八湾”文化品牌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长风生态商务区投资公司董事长吴超更是深有感触,他说:“话剧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我们园区,我们看了会感到特别亲切。话剧精心塑造的勇于改革、心系群众、清正廉明的一系列党员干部艺术形象,在当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也具有借鉴作用和重要的示范意义。”
修复后的上海总商会
作者:童薇菁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